新生儿睡眠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抑郁症孩子的父母我试着用小刀在胳膊上划一
TUhjnbcbe - 2023/9/23 19:41:00

最近我看了一篇报道讲述的是“20个抑郁症休学少年家庭”,不过和一般的家庭不同的是这20个家庭中的家长几乎都是高级知识分子,这些家长最高学历的是博士后,这些孩子休学之前都在父母口中听到:“别人家的孩子”、“优等生”、“你怎么一点也不随我们呢”、“你这孩子的学习怎么这么差”等负面话语,在抑郁症面前所有的一切都是脆弱的。

报道中描述了,这群患有抑郁症而休学的孩子,参加了一个名叫“陪伴者计划”的活动,这些孩子几乎都在初中、高中,最小的孩子13岁最大的孩子18岁,看似美好的年纪,却经历了一段段疼痛难忍的抑郁荆棘。

在报道当中,这起活动分别对孩子和孩子的父母进行了分开的专访,可能每个家庭的孩子患上抑郁症的原因不一样,但是孩子的父母一开始的表现都是出奇的一致,甚至可以说是现如今很多“粗心”父母们的写照。

第一位家长说:“我以为我的孩子只是叛逆”

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出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其实很多时候表现出来的就是:“我给你的全都是最好的”、“你所拥有的有些孩子这辈子都得不到”,所以你不应该生病,你只是在叛逆。

但实际上,直到这些家庭开始一个个出现“破碎”,孩子的抑郁症病情已经严重到了不得不休学的地步,这些父母才恍然。

 第二位家长说:“孩子不是叛逆而是病了”

通过这位家长的话中可以看出,这个家长做了很大的功课,其实不然,这位家长直到休学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孩子生病了,而是认为孩子出现了“青春逆反心理”而已。

直到有一天这个家长看到孩子胳膊上的伤才意识到孩子有些不对劲,这位家长试着自己用刀在身上划,但是试了还几次也没有下去手,同样的例子,其实在现如今很多抑郁症孩子家庭中,并不少见。

曾经,这些家长对于自己的孩子,充满的了各种“憧憬”,但在这过程中却似乎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的成长,而在这次活动中,曾经那些期望这20个孩子*成凤的家长父母们,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仅仅只剩下一句话:“希望孩子来这里交几个朋友,当个快乐的普通人”。

学会“理解”,学会放下“身份”

 在中国,在全世界,每年都会有数量众多的抑郁症患者出现,全球3.2亿的抑郁症患者,中国万的抑郁症患者,这些数字的背后,几乎都意味着有一个家庭陷入其中。

当然,这些抑郁症患者不都是孩子,不过,相比较成年人来说,患有抑郁症的孩子在一定程度上会比成年人更加无助,因为他们不像成年人那样,可以自己掌控自己的生活。

简单来说,在他们意识到自己患有抑郁症的时候,医院接受治疗,但是对于很多孩子来说,则不然,他们可能对于抑郁症的了解比成年人少很多,所以他们需求帮助的方式,可能更多的表现出来的,只是在家长眼中的“叛逆”;

他们,也可能想让父母带自己去看抑郁症的时候,在父母眼中第一印象就是“孩子在哪里看到学会的”、“童言无忌”甚至是“小小年纪得什么抑郁症?”一句话,就能扼杀了孩子治疗抑郁症的“救命稻草”。

而这一切现象,很多所造成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父母们的“经验之谈”、“对于抑郁症的无知”以及“高高在上的父母身份”,殊不知,这些很多时候,就是让孩子一步步走向抑郁症深渊的“推手”。

所以,不论是对于父母,还是其他人来说,我们最应该做到的第一步就是“理解”,理解孩子在这个年纪也是可能会遭受抑郁症困扰的、理解不是给了自己孩子最好的,孩子就能远离抑郁症这类疾病的困扰、理解,不是孩子年纪小,就不会得心理障碍。

而第二步,要做的就是“放下身份”

有多少家庭,因为父母的“威严”,孩子不得不接受家长的安排,甚至很多时候这层家长身份背后,衍生出来的就是家长最要不得的“经验之谈”,而很多时候,学会放下家长的身份,和自己的孩子交朋友,经常性的能够去了解孩子的内心,这样不仅仅能够及时发现孩子的“不对劲”,更能够更好的和睦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关系。

如何识别孩子的抑郁症?

1、躯体症状:睡眠障碍,食欲低下,体重减轻,疲乏无力,胸闷心悸,头痛胃痛,恶心,呕吐,腹泻,遗尿遗屎等。这类情形常容易被误诊为躯体疾病,但是吃了药以后“病”也无好转迹象。

 2、情绪症状:目光垂视、呆滞无神,表情冷漠,易激怒,敏感,哭闹,好发脾气,焦躁不安,厌倦,胆小,羞怯,孤独,注意力不集中,易受惊吓,常伴有自责自罪感,认为自己笨拙、愚蠢、丑陋、没有价值,灰心丧气,自暴自弃,唉声叹气,对周围的人和事不感兴趣、退缩、抑制、没有愉快感等。

 3、行为症状:多动,攻击别人,害怕去学校,不愿社交,故意回避熟人,不服从管教,冲动,逃学,表达能力差,成绩差,记忆力下降,离家出走,甚至有厌世行为等。

1
查看完整版本: 抑郁症孩子的父母我试着用小刀在胳膊上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