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的应用也很多,甚至可以部分替代医生。在神经内科就有机器人‘小未’和‘小来’,通过对患者步态、语言、表情等状态评估神经系统有什么病变,通过数据收集,人工智能的算法,替代部分医生职能。”
日前,医院副院长、医院*委书记兼执行院长顾建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医院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医院未来发展的三个方向:一是要进一步加快数字化转型,二是医院提质增效,三是需要*府、医院、高校、研究机构和相关科技企业多方联动,更好地提升老百姓健康福祉。
年,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正式揭牌,成为全国首批10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中第一家揭牌的单位。医院积极响应国家建设区域医疗中心的方针,先行先试,以“平移式、同质化管理”的理念,努力打造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样板。针对厦门本地需求组建的12个名医工作室高效运转,规范完成诸多外院转来的肿瘤(肝癌、肾癌、胃肠肿瘤、肺癌等)和泛血管(心脏大血管、脑血管)等专科疑难重症病例的手术和治疗,完成三四级高难手术占比超60%,医院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从服务、医疗到管理,医院关键是集成化一盘棋
年《国务院办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正式印发,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相关要求,医院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医院绩效考核等有机结合。之后国家卫健委与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印发《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年)》并提出进一步建立评估机制,认为医院走到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提升”的关键期。
对此,顾建英表示,“医院建设需要智慧服务、智慧医疗、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集成化一盘棋布局。首先,围绕患者的智慧服务要从诊前、诊中、诊后推进,医院就医流程、电子病历、诊疗规范化等手段,让就医体验度提升;同时智慧诊疗服务有很多新技术参与,像临床辅助诊疗决策系统、人工智能应用、大数据等,帮到医生提质增效并更好地服务好患者;医院保障系统的智慧管理,现阶段医院的服务流程更优化、更节能、更高效”。
据悉,医院于年在复旦大学和厦门市*府合作动议下启动,于年开始筹建,年开始运行,至今整整五年。顾建英带领团队创造医院的“厦门速度”,医院全体员工用2医院获批“首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单位”。医院副院长和医院的*委书记、执行院长,她建立全医院行*管理体系,搭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平台,创新院企合作模式,推动“医研产”合作深化落地,医院跨越式发展。
不过,由于医院建设分区、分片、分领域特点非常明显,不同专业和领域之间,包括各个不同系统之间都面临着不能统筹协调,因此在医院建设过程中面临很多的挑战。美的医疗旗下的瑞仕格医疗中国总经理冯春良透露,“我们在医院建设中做了很多的尝试和探索,特别是协议的打通和网关的集成,涉及智能楼宇、安防、人流、物流,包括新的智能化设备,要将各个专业、各个领域的系统实现有机联系,在实际执行中并不顺畅”。
据悉,美的医疗曾经操作过一个非常集成的智慧病房要打通个协议,因为各个设备和各个系统之间是不连通的,如果想要一个整体化的决策或者整体化解决方案就要会出更多的努力。去年,美的医疗提出统筹兼顾的顶层设计方案建设医院,尤其是在建设初期从人流、物流、信息流,还有体验流四个方面推进。
对此,冯春良直言,“医院的顶层设计非常重要,相信随着医院建设进程加快,医院会从建设初期顶层设计,将所有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年瑞仕格与医院合作,提出一个集成化整体智慧物流解决方案,从投入运营至今已经五年多,医院系统参观的人应该非常多。我们也很医院在论证时就考虑集成性,各个科室、各个专业、各个领域之间怎么样更好地有机联系,最终让智慧服务、智慧诊疗以及医院的高质量发展”。
医院85周年,顾建英表示,“医院的实践,医院历史上第一次离开上海,打造跨省紧密型的医联体。面对两地一千多公里的距离,我们如何高速、高效,通过智慧化的手段连医院互为一体,这就需要顶层设计,包括大小物件的保障、水平垂直系统,甚至是消*物件和供应保障等,必须要通过物联网手段来提高效率、减少成本、保障医疗质量。”
智能可穿戴设备AI辅助诊断应用,落地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
国家鼓励有条件的医院加快应用智能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和治疗系统等智慧服务软硬件,提高医疗服务的智慧化和个性化水平。那么,医院来说,如何真正让智慧服务的软硬件设备,医院的服务效率和质量?
顾建英透露,“这一系列智慧服务的软硬件设备,医院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有很大作用,其中可穿戴设备目前就用于全流程的健康管理。医院做了一个心脏支架,回去以后情况怎么样,医院可以通过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医院还研发芯片,可以在家里把患者的心电图实现院内与院外打通,一旦患者在家中出现问题就可以预警。同时一些人现在压力很大,我们做一些睡眠监测,包括睡眠当中一些电波进行诱导可以做治疗从而改善睡眠”。
医院里最常见的可穿设备则是腕带,医院之后,所有信息录入,患者在哪个点都可以有一个全程的可追溯,而且全院都互联互通。比如患者开门时候可以作为信息的鉴定并主动导航,包括身体状况的监控。目前,无论是在院内还是院外,医院已经形成新的模式实现患者、医院的互联互通。
顾建英透露,“除了可穿戴设备,医院的应用也很多,甚至可以部分替代医生。在神经内科就有机器人“小未”和“小来”,通过对患者步态、语言、表情等状态评估神经系统有什么病变,通过数据收集,人工智能的算法,替代部分医生职能。这不只是在医院体系,最远的贵州也有落地,目前有超过10万以上的患者参加到这个项目里面,通过不断地完善其功能会越来越完善,未来效率甚至超过一般医生的认知状态。当然这不能替代医生只是医生非常好的助手”。
冯春良则认为,“人工智能包括可穿戴设备等软硬件的应用,最基础的是数据,最关键的是顶层设计,对于瑞仕格医疗来说,我们认为人工智能的核心就是将专业的时间还给医护人员,为他们节约时间让他们将更多时间放在医疗上。我们在参医院的建设时,就对院内可穿戴设备进行一些探索,包括面对医护人员和患者的不同需求,比如患者生命体征状态的监测,婴儿是不是有抱错或丢失的风险也会做一些监测和预警。同时针对医护人员,当某个病区发生患者心脏骤停,距离最近、最专业的医护人员是谁,应该派遣哪个医生。这一系列智能设备,以及人工智能应用,未来在整个医院的建设过程中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拿信息化智能化提升后勤管理,医院综合服务能力
众所周知,医院体系正常运行与健康发展的可靠支撑,后勤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是医院各项工作正常运转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医院的重要标志。
对此顾建英也颇为认同。她认为,医院从事后勤的人员相对知识层次不一样,而且涉及整个物流保障等,造成人员很多监管很难的局面。医院早在年就建成一个大的智能后勤集成服务平台,对医院的水、电、煤、气、风等,大到锅炉、小到电梯进行监控,一旦发生故障平台就能发现后快速处置,医院的高质量发展,也确保患者的安全。同时,基于大平台还推出了一些小的智慧应用系统,比如说慧平台,提供各种设备维修、点餐等等,不仅服务于我们医生,还服务于患者。
“自动化物流系统,医院的建设和改造来说,已经成为一种标配。因医院合作和调研中,医院发生感染、交叉感染,甚至发生样本丢失或者送错地方等诸多问题。如今我们提供整套物流系统的全套解决方案,医院的实际使用情况来配置物流系统。比如我们有气动物流系统,串联式的、并联式的,有不同的效率,甚至有五屏联发的系统,还有轨道小车系统可以到50公斤,为全院收集垃圾,包括做被服收集的,这是大幅降低感染的一个有效手段”,在冯春良眼中,自动化医院后勤管理至关重要。
医院如果要将一层的材料送到十几层或者下面几层的手术室,不管是人工配送还是专门洁净电梯,不只是占用人员还占用空间,甚至存在感染风险。年医院由瑞仕格打造的水平回转式仓储和从供应中心到手术室全洁净环境下的垂直升降仓储系统,不只是大幅减少人员接触,医院的资源占用。这只是瑞仕格医疗通过药房自动化以及院内物流自动化等方面的探索。同时,药房自动化也是医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瑞格仕就通过药房自动化将节约患者取药等候时间,同时降低错误发药风险,医院整体运营效率。
展望未来,随着各地加快医院建设的进程,冯春良表示,作为一家全球性的智慧物流系统整套解决方案供应商,医院,在国家*策指导下实现从人流、物流、信息流包括体验流出发,提供“智慧服务、智慧诊疗以及智慧管理”的医院最终解决方案。
(本报记者许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