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这个简短系列的文章将会颠覆你对婴儿睡眠问题的认知。首先,会谈什么才是正常的婴儿睡眠模式,其次提出针对在职/全职妈妈的睡眠解决方案,然后会谈一些常见的错误错法以及相应的调整建议。
??
这个系列的前六篇链接:
系列1:“非主流”婴儿睡眠发育规律
系列2:被混淆的夜醒、夜奶、夜嗨、夜闹
系列3:夜醒频繁的另类思路/在职妈妈返回职场第一关
系列4:断夜奶的是是非非/在职妈妈返回职场第三关
系列5:破不了的落地醒、小觉短、抱哄、抱睡
系列6:小觉短、抱哄的应对方案/在职妈妈返回职场第二关
请新读者先阅读以上文章,毁完旧三观,再看本篇,会有更好的理解。
第N遍重申:本公号明确支持奶睡抱睡。但是当然,现实生活中,仍然有很多麻烦的事情。作为完结篇,先做一些扫尾工作。
首先,全职妈妈会问,养成奶睡习惯后,妈妈要短暂出门怎么办?答案是:不用担心,你完全可以出门,前提是有很好的板凳选手帮你带孩子。
类似的问题是,在职妈妈可以奶睡吗?可以。但回去工作前两周,可按这个系列第六篇进行调整。那如果孩子不接受调整方案呢?那就由着她。
不管是全职妈妈离开,还是新手妈妈回去工作,都会有过渡期,会很艰难,但是只有不是扔在那里不理,不必担心。不能因为有一天,我们会死在孩子前面,所以现在就少爱一点,对不对?
到晚间,如果妈妈奶睡不影响白天哄睡,那么可以继续奶睡。如果白天特别困难,那么试试看白天与夜间保持一样的哄睡方式,比方说,相同的音乐背景。到底孩子和孩子不一样,实在没有固定章法可循。
换句话说,如果孩子可以温和接受非奶睡安抚方式,很好。如果不愿意,那么努力让孩子与不同的看护人形成不一样的睡眠联想方式。
又如果孩子实在是非常难带,建议花钱请人帮忙。不必是昂贵的全天育儿嫂,年轻的短时间保姆负责哄睡即可。
最坏情况下,4-12个月,一天俩小时,一小时30元,做五休二,一个月,8个月1万出头。不买玩具,不去新生儿游泳馆扎堆,也别到18个月以下早教班掺和,然后少参加一回节假日摄影大赛,钱也就出来了。关键在于,在父母心中,什么最重要?
注释:关于市面上的早教,公号的立场是:18个月以前完全没有必要,18个月以后,不支持不反对。经济条件允许,可以去玩玩。没有的话,也无妨,可以在家自己教。
好吧。新读者请继续毁三观:
关于玩具:玩具要买多少才够用?/黑白卡有用吗?
关于游泳:婴儿游泳的“神奇”功能
????
看到这里,读者朋友会不会很失望?抱歉,本公号以前以后都不提供灵丹妙药,只希望给读者朋友呈现更多的本质,更多的视角,更多的思路。
这个系列这篇完结,这里简单总结一下:无论是夜醒、小觉困难,大约在1岁左右,都应该有较大改善。
为什么是1岁?因为0-1岁是人一生中大脑发育最快的时候,睡眠困难,本质上是因为人脑实在太复杂,太让人赞叹,作为父母,还是好好呵护孩子吧!
所以,首要的,是希望大家重新认识孩子生理心理发育的睡眠规律,不必焦虑睡眠困难让你的孩子变笨长不高。
其次,请读者朋友特别注意:公号支持奶睡、抱睡,认为夜醒、小觉困难在多数情况下都是正常的,不代表你只能奶睡、抱睡,更不代表奶睡、抱睡就是万能的。奶睡、抱睡只是技术手段,孩子哪里不舒服,仍然要全力解决。
不是所有的睡渣都是先天的,父母的育儿技术水平,也会直接影响孩子的睡眠质量。这个系列举出过千奇百怪的养育错误导致的睡眠困难:喂养不足、强迫性哄睡、夜间过早哄睡、穿太多裹粽子、生病不给吃、想玩不给玩……
所以,父母不焦虑的同时,也要时时自查有没有哪里做不好。
请不要矫枉过正!
请不要矫枉过正!
请不要矫枉过正!
考虑到某些流行网红育儿专家,喜欢甩锅,喜欢血口喷人,所以,如果有人把这些文章作为自己不好好学习育儿知识的挡箭牌,那么这个锅本公主表示不背!本公号的文章从来没有让你们放任孩子睡不好不要管!
??????
下篇要回去谈吃饭问题,把前面的坑补上:为什么这么多的小孩子不喜欢坐餐椅?
虽然很想和大家分享更多的个人见解,从国庆到今天,一口气写了七篇文章,文章质量如何,读者朋友应该有目共睹,本公主现在元气大伤。
写作辛苦是一方面,关键是孩子喜欢边吃奶边在妈妈怀里入睡,这样的要求算过分吗?难道不应该是睡眠专家举出来一万个科学证据,来证明奶睡抱睡是错误的么?为什么事情是反过来的?
关键她们有证据吗?并没有。她们只不过是从哭声免疫的实践中,发现只要孩子能够“独立自主入睡”,孩子就可以自己睡很久,妈妈就可以很轻松。
所以,一百年的睡眠训练史,各路专家层出不穷,这个法那个法名字花里胡哨一堆堆,就是不肯承认,专家们对婴儿的睡眠其实所知甚少。
所谓的睡眠引导,本质上与哭声免疫一脉相传,看起来手段温和,内里却是亲子冷暴力:通过一次次地无视、拒绝,打压婴儿的心理需求。专家们全力以赴追求的目标,其实就是哭声免疫的终极效果:以“独立”之名,成全大人的自私!
当睡眠训练遭遇到倔强的不屈不挠的婴儿,最后只能诉诸哭声免疫。前期的种种举措,无非是为最后的给哭打掩护,给个合法理由:我已经引导过你的,你还是不听话,养成这样那样的坏习惯,那就不能怪我训练你了。
睡眠引导最“有用”的部分,始终是哭声免疫。而与所有大人预期的相反,哭声免疫,并不会导致你的孩子连哭七夜。大多数的情况是,第一天大哭,第二小哭,第三天保管“一夜到天亮”。家长们喜极而泣,却不明白,不哭才是问题。
所以不要说自己是“温柔引导”,简直太虚伪!
????????
但是训练后的孩子心理会有损伤吗?她们说不会,睡眠训练后的孩子更快乐,妈妈也更快乐。妈妈更快乐,那是必须的。孩子呢?
当专家内心无比幽暗地预设孩子的哭声,动机是如此之坏,你们认为,她们具备足够敏感的内心,辨别孩子是真快乐还是假快乐么?话说,哭得撕心裂肺没人理,不允许人家换个策略,用笑声来讨好父母,求取生存么?
什么?你们想说,婴儿哪来那么多心机?
哦,那既然没有那么多心机,为什么他们哭,不能是单纯地因为悲伤、痛苦、恐惧、不安?
为什么婴儿入睡前的哭,是因为撒泼、矫情、要挟、操纵,哭声训练过后的笑,就是因为内心单纯的喜悦、满足、快乐、幸福?
为什么他们的笑,不能是苦笑、傻笑、媚笑、嘲笑?
原来婴儿的情绪,妨碍到你们的,就是作、坏、依赖,顺从你们的,就是乖、好、独立?身为专家,你们双标不双标?
真的,需要花费如此多的笔墨,证明睡眠训练的荒谬,本身就无比荒谬!本公主心好累,最近一个礼拜要闭关回血,不更新文章,对吃饭问题有兴趣的读者朋友们请耐心等待。
??????????
但是,公主等等……那睡眠训练到底会不会有心理损害?
自然,孩子不会因为睡眠引导哭声训练精神崩溃,但他的内心中,很可能永远藏有一个情绪黑洞。什么意思?好比丈夫出轨,妻子不至于要去死,但她有内心可能永远有一部分残缺。
有证据么?有。如果要知道原理,至少需要写个十篇八篇,解释婴儿时期的遭遇如何影响成年人的心理健康,以后再说吧!如果单纯想看证据,除了已经写过的,其实还可以写个十篇八篇,容本公主歇歇……
实际上,婴儿是弱小的,也是强大的,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哪怕像睡眠训练哭声免疫,婴儿也不是脆弱到马上就得变成神经病,但是,哭声睡眠训练和妈妈不在,第二看护人替代哄睡时的哭,完全是两种心理体验。
哭,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人身边,含义是不一样。
可是,这是睡眠专家告诉你的。
“反正以后睡不好也会哭,不如让孩子一次哭个够。”
“已经哭了三天了,要坚持,要不就白哭了,”
很多人进退两难。因为睡眠专家的终极目标是:不哭。
“反正以后你一定会喜新厌旧的,不如我们现在就分开。”
“已经出轨三个了,你全都忍了,现在碰到第四个才离婚?你前面的苦白受了?”
也不至于出轨这么夸张,作为一个成人,内心敏感的你,或许只是想要一个结婚纪念日的甜蜜小礼物,可是对方却忘了。你很失望,你很伤心,对方说你太矫情。然后你大发脾气,对方说你越来越无理取闹。
于是,你开始沉默,开始不再期许平淡婚姻中的小惊喜,你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少,直到终于接受这样的婚姻,对你来说,已经足够“幸福”。你在丈夫面前、在外人面前,表现得平和,然而在你的内心深处,你骗不了自己。其实你一点也不快乐。
妻子终于不再抱怨婚姻,孩子也不再哭,家庭冷暴力,完美!
什么?没明白什么意思?意思就是:
真的不必要把婴儿折磨到精神变态,才能证明睡眠训练/睡眠“引导”是错误的,如同真的不必要走到离婚那一步,才能证明某对夫妻的关系出现了问题。
补充的话
p.s.:公号的主人,简称公主,和楼主、题主、答主、博主一个意思……
p.p.s:虽然说是休息,实际上还是要构思后面的文章的……
p.p.p.s:读者妈妈们,你们交流育儿困扰时不要问:我的孩子频繁夜醒怎么办。没法办啊。信息量太少了啊。有问题先阅读往期文章,文章难度比较大,看不懂再看三两遍。还是搞不定,请按菜单栏“与我闲聊”标准,先提供足够信息,节约交流成本,减轻彼此工作量,否则问的人太多,爱莫能助……
p.p.p.p.s:如果你们问一些已有文章说得清楚明白的问题,则拒绝回答。比如说:奶睡会不会养成坏习惯?不爱学习,凡事只要一个是或者不是的直接答案,出门左转,市面上一堆睡眠专家会这样告诉你:会啊,你要“下决心”戒掉!
感谢队友倾情奉献logo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