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情绪差、烦躁、哭闹多,可能是提示没有睡够
总是犯困就容易没耐心、脾气大,这一点我们都有共识,有时候工作忙起来,连熬上一阵子,真的是一点就炸。但是反过来说,脾气大是因为没睡够,就很容易被大家忽视了。
特别是小婴儿,不会说话不会表达,又不用上班上学,怎么可能没睡够呢?很多宝宝就莫名被贴上了“天生脾气不好”的标签,其实人家仅仅是没有睡够罢了。
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宝宝还小、还在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如果我们不重视这个问题,长期以往,宝宝就有可能真的养成急躁、脾气大、没耐心、烦躁的性格,对于孩子一生都有影响呢。
同时,缺觉也会让宝宝的大脑一直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一方面会让睡眠的质量下降,陷入越睡越睡不好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也会增加夜惊、梦游等现象发生的可能。
小提示:这种情况不止发生在婴儿身上,在幼儿、儿童身上也一样常见。
我们怎么判断婴儿的脾气差,是不是因为没睡够呢?
1、首先,计算全天睡眠总时长
睡眠时间表:
怎么来计算呢?
建议大家拿出纸笔,或者使用一些育儿类的APP,都有随手记的功能,很方便(凭记忆估算的时间容易出入很大),坚持一个星期,每天记录宝宝的睡眠时长,再根据平均值来判断。
宝宝迷糊、哼唧、打盹儿的时间也要计算在内。
如果睡眠总量偏低,就需要留意了。
2、其次,看看是否有一些认识误区?
婴幼儿睡眠常见的误区。比如:
白天小睡孩子哼唧就以为孩子醒了,抱起来玩,而不是给他接觉。
孩子兴奋,就以为是孩子不困,但很有可能是错过了睡眠窗口期,孩子反而呈现出亢奋的状态
忽略了孩子的睡眠信号,入睡准备过长
白天少睡想攒着晚上睡等等
这些误区,都有可能人为地导致孩子睡不够、睡得短、睡眠质量下降。
作息不规律,再好的睡眠调整方法也很难起效果。就好比我们脸上长痘痘,不管多有效的祛痘膏,都只能暂时解决情况,但如果一直熬夜、饮食不好、内分泌失调,用再多的祛痘膏也没用。
所以,宝宝睡眠问题的改善,一定是建立在规律作息之上的。当然,你可能会觉得隔壁家的天使宝宝怎么随意怎么来,那前提是人家是天使宝宝嘛,咱们既然是睡渣,就一定要遵循规律。
0-3个月婴幼儿睡眠作息推荐:
我们先来看一个时间表,基于大名鼎鼎的E.A.S.Y模式的3小时一循环而制定,优点是规律,缺点是比较理想化,而且小睡分部过于均衡,可能与妈妈的一日三餐、午休相冲突。
基于咱们实际的情况,特别是低幼宝宝很难做到“吃-玩-睡”(就是E.A.S.Y模式所倡导的顺序),更有可能是“吃-睡-玩”的顺序,我做了一个实操版,供大家参考:
说明:
婴儿的作息大约在6周左右才会逐渐形成,因此新生儿阶段不用太过于在意时间点有没有卡准(特别是这个阶段清醒时间比较短),但是用规范的时间表去安排宝宝的生活,会让宝宝和爸爸妈妈都更省心、更有章法、不至于手忙脚乱。
就像E.A.S.Y模式所倡导的,当宝宝完成了吃(Eat)、玩(Active)、睡(Sleep)以后,就是属于妈妈的时间(Yours),妈妈们需要用这个来休息、补觉、调整情绪,而不是陷在疲于照顾宝宝的漩涡中。
4-6个月婴幼儿睡眠作息推荐:
首先,依然让我们来看看根据E.A.S.Y模式4小时一循环制定的时间表:
备注:
①此次奶属于睡前密集哺乳,刻意缩小哺乳间隔,增加宝宝夜晚睡觉时的奶量储备,这是一种让宝宝睡得更久的方式,但不一定适用所有宝宝,可以尝试后再酌情选择是否这样做
②这个月龄的宝宝已经具备连续睡眠6小时的能力,因此有的宝宝会一直睡到凌晨1点半左右才吃第一顿夜奶,然后到早上5点半左右吃晨奶,但如果宝宝依然有两顿夜奶也是常见的
③有的宝宝喜欢吃一顿晨奶再睡一会回笼觉,有的宝宝会晚一些吃奶,吃完后就直接起床
那么,根据实操情况,结合大人更方便的作息,制定了一个时间表来供大家参考:
备注:
①从时间上来看宝宝在此次小睡前不需要吃奶,但也有很多宝宝习惯在睡前吃一顿,因此这顿奶有可能发生在小睡前,也可能发生在小睡之后
②情况同上,不吃吧可能睡不久就饿,所以我们可以让宝宝吃了再睡,或者入睡时间适当推后一些
③④⑤同上面备注里的①②③
如果可能,可以开始逐步引导宝宝进入“吃-玩-睡”的顺序
7-12个月婴幼儿睡眠作息推荐:
先来理想版:
备注:
①这个月龄的宝宝已经具备连续睡眠8小时+的能力,一觉睡到早上4-5点左右吃晨奶,但如果宝宝依然有1顿夜奶也是常见的,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在11点妈妈入睡前增加迷糊奶,旨在让宝宝将夜奶提前,从而可以和妈妈一起睡到第二天起床,但实操中,很多宝宝会变成增加一顿夜奶,同时保留11点和3点左右的夜奶,这种情况下就不要再喂迷糊奶
②无论宝宝是一顿夜奶还是一顿迷糊奶,都有可能在起床前来一顿晨奶,也有可能直接睡到起床再吃奶
再来一个实操版:
备注:
①从时间上来看宝宝在此次小睡前不需要吃奶,但也有很多宝宝习惯在睡前吃一顿,因此这顿奶有可能发生在小睡前,也可能发生在小睡之后
②6个月开始宝宝逐渐添加辅食,为了让宝宝更有吃辅食的动力,我们可以先喂辅食,间隔一会儿再喂奶
③这个月龄的宝宝晚餐辅食量很小,更多还是练习咀嚼,因此不用过于担心进食过多,随后的奶属于睡前密集哺乳,刻意缩小哺乳间隔,增加宝宝夜晚睡觉时的奶量储备,这是一种让宝宝睡得更久的方式,但不一定适用所有宝宝,可以尝试后再酌情选择是否这样做
④⑤同上文①②
1-3岁幼儿睡眠作息推荐:
备注:
①1岁以上的宝宝,午餐和晚餐已经可以完全替代一顿奶,但如果宝宝有睡前吃奶的习惯,可以继续保留
②1岁以上的宝宝活动开始增加,晚上入睡可以适当推迟,但不建议晚于20:30
③很多宝宝都会保留晨奶比较长时间,特别是起床比较晚、喜欢睡回笼觉的宝宝,可以顺其自然,慢慢将时间后移,最终与起床奶合并
3岁以上幼儿睡眠作息:
3岁以上的宝宝主要的变化是:有部分宝宝会取消掉午觉,全天只需要夜间一次睡眠,全天睡眠总量在10-13小时。
但介于我国国情,幼儿园都会要求小朋友睡午觉,那么夜间睡眠时间就会相应推迟。不过我们建议:
不要晚于9点入睡
用早上提前起床而不是延迟晚上入睡的方式来缩短睡眠时间
睡眠比较少或者不喜欢午睡的小朋友,和老师商量中午提前一点起床
如何改善婴儿没睡够?
如果我们发现,宝宝确实没睡够,该怎么做呢?
1、对于缺觉严重的宝宝,先让他补睡眠
有的宝宝可能会因为生病、发育、换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突然出现了睡眠总量的严重下降,这种时候我们可以先不管作息规律,先任由宝宝睡上2天,睡饱,恢复精力,充满电,再开始做调整。
2、建立全天规律的作息
接下来,我们需要建立全天的作息。事实上,只要作息规律,宝宝是不太容易出现睡眠不足的现象的。并且,规律的作息还可以让宝宝睡得更好更踏实、提高睡眠质量、对生长发育也大有裨益。
3、留意宝宝睡眠信号,抓住睡眠窗口期,及时哄睡
在我那期专栏中也介绍过,宝宝的睡眠信号包括:目光呆滞、揉眼睛、打哈欠……此时就是我们哄睡的良好时机。如果我们错过了睡眠窗口期,很有可能宝宝就会进入亢奋阶段,从而哄睡难、睡着后也不踏实、容易醒。
我们还可以根据作息表,提前做好睡前准备、睡眠仪式,让宝宝提前平静下来,然后舒舒服服地入睡。
4、有的宝宝会出现的情况:白天小睡多而长,夜间质量下降
有的宝宝睡眠质量低,却有可能是因为白天睡太多!这种现象其实也很常见。
有的爸爸妈妈比较佛系,任由宝宝想睡多久睡多久,或者和宝宝互动少,宝宝觉得无聊,随时都在打盹儿。这样的情况下,宝宝在白天睡得太多、太久,自然晚上就不困了。
但是,白天的睡眠质量是比夜间低的,于是,长期以往,宝宝整体的睡眠质量就会下降、并且有可能出现诸如夜醒多等睡眠问题。
婴幼儿睡眠作息注意事项:
这里再啰嗦几句注意事项:
1、早睡早起早睡早起早睡早起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我当然知道晚睡晚起,和爸爸妈妈同步的情况下,养育会更轻松。但是,我们推荐早睡早起主要是基于:
夜间生长激素分泌最旺盛的是10点至凌晨1点,早入睡可以保证宝宝这时正处在深睡眠状态
我们的生物钟与光照相结合,白天的睡眠质量会低于夜间
2、该唤醒要唤醒
虽然我们原则上尽量不打断宝宝的睡眠,但有时候宝宝出现睡得太久的情况也是要唤醒的。当然,偶尔一次两次没有关系,但如果总是出现白天睡太久、或者早上睡太久,导致了全天作息乱套、夜间入睡晚的情况,就需要及时唤醒了,特别是有时候宝宝因为种种原因入睡太晚,为了避免作息后移,也是需要提前唤醒的。
3、白天小睡错过时间点,可以酌情放弃
白天小睡是老大难,很多宝宝都会出现错过时间点的现象,比如应该早上9点半睡1个小时的小觉,结果哭闹到10点半还没睡着,那么这种时候我们可以考虑取消这次小觉,否则10点半以后再入睡,又会让全天的作息后移。
但宝宝没有睡觉肯定会觉得困倦,我们可以酌情提前下一次的小睡,或者让宝宝在推车上打个小盹儿解乏,而不是正式睡上一觉。
4、傍晚觉一定不能太晚、太长
傍晚觉是最折磨人的一次小觉,特别是在并觉期前后,傍晚觉如果入睡太晚或睡太长,会直接导致夜间入睡时间推后、入睡难、前半夜睡不踏实等情况。所以傍晚觉要提前哄睡、及时唤醒,时间点需要卡得严格一点。
5、根据节气适当调整
宝宝和我们成年人一样,春夏睡眠总量会短一些,秋冬长一些,春夏时建议以提前起床的方式来应对,而不是采用熬夜的方式。
6、作息时间表不是刻板而是科学
我经常强调作息,很多人觉得过于刻板。恰恰相反,我们制定作息表,不是说要按照时间表分秒不差地去执行,把自己搞得疲于应付,而是在于建立一种科学而健康的生活方式,让我们可以更有序地安排日常生活,作息表不是桎梏我们的镣铐,而是方便我们的助手。
另外,实际过程中,有半小时左右的波动,或者整体作息前后顺移1个小时也是可以的。
小婴儿不会说话,对于睡觉吃饭这些安排也不明所以,他们只会通过哭来表达情绪,困了哭,烦躁了也哭,我们不能完全顺其自然,觉得宝宝困了自己会睡觉,睡觉的技能,真的是要教他们才行的。
如果今天的内容对你有帮助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学习更多早产儿知识
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