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眠记》是一部只有短短两集的纪录片,想要说的是:“缺觉”这个话题,其实是属于全中国人的,失眠的人,各有各的辛酸!
片子用这句话开头:“中国人,从未像现在这样困。”
影片罗列了中国最“缺觉”的各大人群:
1、高考学生:纪录片采访了两个高三学生。离高考还有一个月的时候,这些学生在每晚10点半熄灯后还会接着看俩小时书,直到12点困得不行了才会去睡。他们失眠的原因就是四个字:高考考生;
2、留守老人:在《追眠记》的夜视镜头里,睡着的老奶奶在四点半突然被噩梦惊醒。她没法再入睡,唯一能做的只有跟几个同样睡不着的老伙伴们一起在田间散步,一走就是两个小时——这样的独居老人,全中国登记在册的有万;
3、媒体人:媒体人在追逐热点的路上,身体损害和家庭牺牲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4、IT人:那个黑眼圈严重的IT创业者说了一句话:“把睡觉的时间节省出来,给这个世界留点什么东西,不然这一辈子就白过了。”
4、货运司机:在拍摄两个司机的时候,他们在三天四夜里奔袭了公里,总共睡眠时间:10小时;
5、新生儿妈妈:但凡是养过孩子,都知道婴儿对睡眠来说有着怎样摧枯拉朽的力量。现代女性普遍都有自己的职业负担,而一旦陷入育儿的牢笼,她就必须做出某一方的牺牲。为母则刚,更多的女性选择的是两者都兼顾。兼顾的结果可能就是像片中这个91年的母亲一样,白天哄一天孩子之后,用深夜的时间备考会计证。12点后终于入睡,3点半的时候,准时被孩子闹醒,然后,开始新的一轮循环。
看到最后,有一个最数据触目惊心的数字:医生才是全中国睡的最少的职业。
片子里提到的两个医生都是科室里的主力,他们只要上“大夜班”,就意味着要从第一天早上的8点,上到第二天晚上的8点,经常连续工作30个小时。
而这30小时里,他们都必须保持精神高度紧绷,一个犯困,也许就是一条人命。
一个德国摄影师哈格曼曾经拍摄过许多在公共场合睡着的中国人,他把这些照片都放在了自己的网站上,网站的名字,叫做“睡觉的中国人”。
哈格曼说:“这些在水泥地上、三轮车上、健身器上、甚至卡车底下睡觉的人们,是中国得以复兴的原因。”
《追眠记》告诉我们什么呢?就是不论从纵向的贫富来划分,还是从横向的地域与职业划分,甚至从最简单的年龄划分,中国人都处于全方位、整体化的焦虑之中。
这其中,高中生睡不着,是因为高考录取的地域失衡;
大学毕业生睡不着,是因为城乡差距导致的心理落差;
留守老人睡不着,是因为城镇化让下一代与土地分离,与土地上的祖辈分离;
年轻妈妈睡不着,是因为她们都想在完成育儿天职的时候,给自己的人生更多机会;
IT男睡不着,是因为行业飞速发展下,只有一线城市才能给他们工作机会,而北上广深就几乎等同于失眠;
医生睡不着,是因为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均,专业人才的缺乏;
......
每个失眠的人群,就是当今中国一个失衡的横切面,无数人的失眠,组成了中国的解剖图。
《追眠记》这部片子最大的好处,就是对这种全国性的失眠没有持批判或者赞同的态度,而是把他们真真实实地摆在了观众面前。
影片最后发出了疑问:只是,睡不着的中国人,未来会好吗?
着重拿医生行业来说,曾经“丁香园”就医生行业的睡眠做过一个调查——位丁香园网友参与了本次调查,其中男性人(65.12%),女性人(34.88%)。参与本次调查的丁香园网友以80后为主,有人(65.61%);其次是70后(23.49%);人数最少的是60前,仅有1.36%。
▌被调查医生的睡眠情况
几点入睡?
近5成的受访医生每晚会在“11-12点”入睡,大约3成的受访医生在“凌晨12-1点”入睡。
每晚平均睡多久?
5成多的受访医生每晚平均睡眠时间“6-7小时”;2成的受访医生平均睡眠时间“5-6小时”;每晚平均睡眠8小时以上的医生仅有2.51%。
睡眠情况?
11.03%的受访医生会经常失眠,有些还会有其他的睡眠障碍;32.91%的受访医生表示自己“不存在失眠情况”;56.06%的受访医生会“偶尔失眠”。
睡前干什么?
接近5成的受访医生睡前活动是“上网”,26.92%的医生是“看书学习”,9.05%的医生睡前是在“看电视”。
▌医生对自己睡眠质量的评价
影响睡眠质量的主要因素
受访医生认为工作压力、情绪、突发事件、生活压力是影响睡眠质量的最主要因素。
对自己的睡眠质量打分
4成左右的受访医生对自己的睡眠质量打4分,约1成的受访医生为自己睡眠质量的打分低于2分。所有受访医生对自己睡眠质量打分的平均分为3.55。
医务人员每天都要经历紧张的工作节奏,责任与压力共存,是睡眠障碍的高危人群。睡眠障碍不仅影响医务人员自身的健康,易致一系列慢性疾病,也可能会对医疗质量和职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正是这些在失衡和焦虑中依然坚持活着的人,在慢慢补平中国的失衡和焦虑,让未来一代的中国人能睡个好觉。
因此,发此文的目的在于提醒各位医护朋友:在为患者服务的同时,也请各位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