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固化的睡眠
固化的睡眠即指连续的睡眠,没有被觉醒打断的睡眠。两个睡眠间隔之间的清醒如果将睡眠彻底打断,则不是固化的睡眠,而是片段化的、分裂的睡眠。10个小时的固化睡眠效率远高于分裂睡眠的效率。睡眠断裂其实就相当于减少了睡眠,也会影响白天的思维活跃性和注意力。
1、保护性觉醒
新生儿阶段的宝宝神经发育不完全,大脑也会有自动觉醒机制保护宝宝免于发生猝死症。这是正常的觉醒。
2、睡眠片段化
当宝宝几个月大时,婴儿猝死综合征几乎不可能发生了,频繁的觉醒就会影响孩子的睡眠。觉醒不止发生在夜间,白天小睡过程也会发生觉醒。所以,在晃动中睡眠的宝宝是会一直被吵醒的,睡眠效率不如静止的宝宝。宝宝一旦睡着了,就应该把他放在床上。
五、睡眠安排,睡眠时间的掌握
当孩子的作息和内在生物节奏不一致时,注意力、情绪都会变差。就跟经常三班倒的大人一样,白天会觉得不舒服,常常头疼,有不明原因的腹痛。
1、夜间睡眠安排
宝宝6周大前,最长的睡眠持续时间是不规律的。有些孩子最长的睡眠持续时间只有两三个小时,而6周后,持续时间最长的睡眠应该在夜间,有3—5个小时。脾气非常不好的孩子可能要到三四个月大才能发生上述的改变。
2、白天睡眠安排
三四个月大的孩子,白天应该是2—3次小睡。
(我的经验这个月龄的孩子白天应该是3—4次小睡。不过维斯布朗博士可能认为傍晚那个半小时的小觉不算是一次小睡,那就跟我的经验吻合。)
不能让婴儿在晚上入睡太晚,孩子会形成不良作息并且恶性循环。
另外一个常见错误是有些父母会要求孩子每天在同一时间上床睡觉。这个时间经常是基于父母的需求而不是孩子的需求。从生物学角度来说,上床时间会有一些变化,取决于孩子的年龄、上床睡觉之前小睡持续的时间以及上床睡觉前清醒持续的时间。如果孩子白天小睡没睡好,晚上入睡时间就要提前。
父母应该在孩子4—8个月大时帮孩子建立良好的作息。如果需要早上按时叫醒孩子来维持作息,那就坚决叫醒他。
(“不忍心叫醒在睡觉的孩子”是很多家长共同的问题。殊不知,很多睡眠问题就由此而来。)
六、掌握孩子的睡眠规律
通过对儿童和高中生的作息时间研究都指出,哪怕是睡眠量一样的孩子,有规律作息的孩子也要比没有规律作息的孩子整体状态要好一些。如果长期作息不规律,容易产生类似时差的症状,时时处在困倦之中,认知能力也会比较混乱。
不要因为家长的生活和安排而打破孩子的作息。要让孩子在晚上困倦的时候就上床睡觉,时间差别在半小时到一小时之间。
1、与孩子睡眠相关的四条生物规律
1)孩子的“睡眠/清醒”循环是有规律的。这个循环也配合着体温的变化。
2)6周左右大时,孩子夜间睡眠时间越来越长且有规律。
3)孩子3—6个月大时,体内的皮质醇分泌规律形成并与孩子的“睡眠/清醒”节奏相关。
4)3个月开始,孩子自身开始分泌褪黑素来调节睡眠规律。
成年人最佳入睡时间是体温达到峰值之后,如果体温较低时入睡,则睡眠持续时间短。
睡眠紊乱可造成疲倦、压力和皮质醇水平持续升高,可能造成小儿头疼和再发性腹痛以及影响免疫力。
2、睡眠缺乏的恶果会随时间积累
长期的睡眠缺乏会产生累积效应,对大脑功能造成负面影响。
3、25小时的周期
如果没有时间线索的话,我们体内的生物钟是25小时一个周期。如果大人不注意帮助孩子维持24小时的作息循环,孩子就容易打乱作息。
(关于25小时一个周期的睡眠循环我没有找到直接确定的证据,待考。)
七、躺着睡好还是趴着睡好
家长会受传统习俗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决定孩子睡眠的姿势。目前主流意见是孩子躺着睡更好,仅仅因为这样可能避免小儿猝死综合症。
如果孩子在睡眠中自己翻身了,大人不要去干预。这样容易让孩子认为大人是在跟自己玩。大一点的孩子如果睡醒了在婴儿床站起来了,大人也不要去帮助他坐下,不然就容易强化这个行为。
八、睡眠模式与智商和学习能力
1、婴儿
宝宝清醒时有两种不同状态——“安静觉醒”和“活跃觉醒”。安静觉醒的宝宝状态较好,认知能力机敏,对周围事物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