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睡眠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学习小儿推拿,疏通经络,调动气机 [复制链接]

1#

小儿推拿是在中医理论为基础,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学说为指导,应用不同手法作用于小儿机体的特点穴位,起到调整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的作用,从而达到防治疾病、改善儿童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的目的,是一种行之有效、绿色保健的治疗方法。

适应症

1、呼吸系统

感冒咳嗽、发烧、支气管炎、肺炎、哮喘、鼻炎、鼻窦炎、鼻出血、扁桃体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扁桃体炎等。

2、消化系统

疳积(积滞、奶痨、奶积、食积)、肠炎、舌炎、吐奶、溢乳、打嗝、鹅口疮、口腔炎、厌食、呕吐、腹泻、便泌、肠痉挛、流涎(流口水)、腹痛、腹胀等。

3、其他类

磨牙、遗尿、尿频、夜惊、惊吓、斜颈、脑瘫、面瘫、多动综合症、哭闹、疝气、脐疝、湿疹、荨麻疹、风疹、脊柱侧弯、生长发育迟缓、睡眠不好等。

4、保健类

益智、助长、增强免疫功能。

好多家长之前都是只听过,没见过。其实,孩子有些常见的疾病,我们家长或许也能尝试着帮助孩子缓解症状。

穴位:脾经(脾土)

位置:拇指桡侧面。

操作:

①补脾经: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见中图。

②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见下图。约推~次。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

穴位:肺经(肺金)

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下图,清~次。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

食欲不振者,加揉板门次,摩中脘3分钟,按揉足三里穴1分钟。

穴位:板门

位置:手掌大鱼际部。

操作:

用拇指端在大鱼际中点按揉,约揉~次。

主治:食欲不振,四肢乏力,积滞,阻泻,腹胀等。

穴位:迎香穴

位置:鼻翼外缘约0.5寸,在鼻唇沟中。

操作:

可用两手中指或食指指肚揉搓20—30次。将两手食指紧贴在鼻翼两侧,上下滑动20—30次,以稍发热为好。

主治: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来达到通畅鼻道,增强五官功能,清醒头脑的目的。

穴位:大椎

位置: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棘突之间。

操作:

以中指端按揉,或用拇指与食、中、无名等指作对称用力,捏挤大椎。按揉约~次,捏挤10~15次。拿肩井3~5次。

穴位:中脘

位置:脐上4寸(胸骨下端至脐连线之中点)。

操作:

①揉中脘法:用指端或掌根在穴上揉,约揉2~5分钟。

②摩中脘法:用掌心或四指摩中脘,约5~10分钟。

主治:泄泻,呕吐,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

穴位:足三里

位置: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操作:

用拇指端按揉。约1~3分钟。

主治: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泄泻,便秘,四肢无力等。

随证加减,如流鼻涕、咽痛等症状重者,常用手法加。

穴位:捏脊

位置:大椎至尾椎成一直线。

操作:

用食、中二指腹或掌根自上向下直推,称推脊柱,约推~次。

主治:脱肛,便秘,泄泻等。

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者,常用手法加。

注意

推拿治疗效果虽好,但家长在家自行治疗效果不佳的时候,医院接受正规的治疗。

联系我们咨询热线

-49875、-

地址

医院A栋15楼儿科

医院门诊4楼儿科外治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