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睡眠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焦虑抑郁如何消化,年轻人的心理谁来掌舵 [复制链接]

1#

本文转自:通辽日报

本报记者李肖峰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青少年时期的人,往往显示出一种与生俱来的忧郁气质。但在物质极大程度丰富的今天,没食欲、吃不香、睡不着、抑郁、焦躁不安……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竞争、压力不断加大,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心理疾病的发病率也急剧上升。“查不出生理原因,你这是心理病症状,得去找心理医生看看”,大多数人听了这话,都会难以接受,就算是心里明镜,但是对于这种躯体生理疾病之外的“心病”,拿在光天化日之下说事,让人“情何以堪”。

俗话说:身病易治,心病难医。那么,面对诸多的心理问题,该如何解决呢?日前,记者对通辽市目前医院和学校以及心理咨询中心进行了走访。

现实与理想的落差压垮精神防线

“就是感觉活着没意思,有时候甚至想到死。”

陈恒,某公司业务员,6年的职场生涯让她有房、收入也不错,算是小有成功。步入“中产”的她,生活却毫无快乐可言。

“感觉很累!工作累,生活累,恋爱累,交际累,件件事都累,每天下来疲惫不堪,逐渐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

陈恒说,事实上,工作的压力,让她感觉总有做不完的事,匆匆忙忙,感觉每件事完成的质量都不高,一向信心十足的她,甚至对自己的工作能力产生了怀疑。在感情上,她常常莫名其妙地跟男朋友陷入冷战状态,次数多了之后,双方都失去激情乃至兴趣,几乎到了分手边缘,尽管她不想一份感情就此烟消云散,却又不知道如何改变现状。

更让她感到无奈的是,由于工作占去了她绝大部分时间,已经很久没有跟朋友联络,“觉得所有的朋友都抛弃了自己,心理上非常孤独。”

“明年我就31岁了,事业没进展,爱情不是我想象,年龄逐年增大,新人又层出不穷,自己连个主任都没混上,我就感到一阵阵恐慌。”陈恒说:“每天一躺到床上,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工作,我根本睡不着。这种感觉太痛苦了。”

夜间长期失眠,早上没有动力起床,开始大量掉头发,经常是随手拿着的东西,就不知道放哪了。紧张、担忧、口干、胸闷、心悸、出冷汗、厌食等……陈恒知道自己病了,找到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告诉她,她患有轻度抑郁症,需要药物和心理辅导。目前,她已经在心理门诊接受了抑郁症第一个疗程的治疗。

据了解,近两年心理疾病呈白领化、女性化、低龄化趋势。在心理疾病中抑郁型病人大多数为30岁以上都市女性,女性患抑郁症的人数是男性的3.5倍。

据通辽市心理咨询师贾文贤解释,女性心理疾病患者逐年增多,主要集中在白领和全职太太两大类人群中。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下,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和疏泄,久而久之便会产生焦虑不安、精神抑郁、失眠等症状,重则诱发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

贾老师认为,像陈恒这样的症状就是都市人常遇到的“焦虑情绪”。表现为紧张、担忧、口干、胸闷、心悸、出冷汗、厌食等。因为长期从事精神高度紧张的职业,没有及时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放松调节而产生焦虑情绪,进而影响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情绪。贾老师建议,在接受高难度的工作挑战和心理压力下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合理调整情绪,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找乐趣,增强自信,如在一定时期内自己不能调整,求助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综合治疗。

心理问题担心被笑“有毛病”

临近高考,包春梅感到越来越焦虑。包春梅来自库伦旗一个贫穷的小村落,父母都是不识字的农民,弟弟妹妹很早就辍学在家,全家把希望都寄托在她一个人身上。靠着父母四处借债和国家助学贷款,包春梅才得以迈进高中的校门,但每月的生活费却成为家里的一大难题。老师了解到情况之后,给她申请了贫困家庭助学补助。

“我真怕考试不理想,那样就对不起老师了,最后几次模拟考试成绩不理想之后,有时别人一个意外的眼神都让我想好几天。有的时候,我甚至都不敢主动和同学说话,连回答老师的提问都有些害怕。”包春梅本来成绩很好,在得到学校老师的格外关心后,她反而有了沉重的心理负担。记者从包春梅的舍友陈同学那里了解到,包春梅平常都不太喜欢说话,总是独往独来,也很少去参加班里组织的集体活动。

生活的阳光被贫困的树叶遮挡住了,生活费没了,不敢跟家里说,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生活用品,日常生活难以保证。而经济上的贫困或许只是暂时的、表面的,心灵上的阴影却使他们背上了“双困生”的包袱。这种经济重负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和精神压力,使得一些同学从心灵深处自觉不自觉地产生挫折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自卑、抑郁、焦虑、孤僻、人际关系敏感、自我封闭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事实上,包春梅只是个案而已。当下,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天天面对着读不完的书和看不完的复习资料,面对着父母老师的殷切期盼,深感不堪重负。考前焦虑或考试失利引发了不少的心理症状:反应迟钝、焦躁不安、学习恐惧、抑郁及厌学心理。

通辽五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高长瑜老师介绍,当孩子出现以上心理问题时,无论家长还是学生本人要积极寻求心理专家和精神科专家的帮助。对孩子的心理问题不能讳疾忌医,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干预,孩子有可能会反复发作,一生都将受到影响。

青少年心理精神疾病早发现早治疗早干预

近年来,未成年人出现心理精神问题越来越多,抑郁症焦虑症年轻化、中小学生睡眠健康等问题受到了广泛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