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新生儿顺利适应社会环境
新生儿出生后,他们要吃,要人抱,要人逗他们说话等等,家长要及时地满足他们的需要。父母就是要精心照料他们,使他们更快的实现从母体胎内生活方式之间过渡到外面的生活方式,从而适应和休整,进入快速生长发育时期。家长要经常地、迅速地对婴儿的啼哭作出反应,这样能使养育者和婴儿之间更加依赖。婴儿的哭是在向我们传递一个信息,比如他们感到不舒服、他们饿了、他们想要小便或者拉臭臭了等等,总之就是需要父母的帮助,如果他们的哭不能引起父母的注意或者是父母忽视了婴儿的哭,他们会感到愤怒和不满,同时幼小的心灵会受挫,这样就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如果父母能及时地对婴儿的哭作出反应,就会使婴儿对母亲(及照料他的人)产生一种信任感,感到世界是可靠的,人是可靠的,这种对人和环境的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个性品质的基础,这以后各阶段发展的基础,因此,父母要经常的抱抱孩子,使他们产生依恋父母的情感,信任父母及他人,信任周围的世界,密切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这我们也称作“安全感”。
新生儿不需要特别的教育,最重要的就是保障睡眠和营养,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新环境的适应,产生的休整和疲劳的消除。因此,他们显得特别贪睡,最初几天,白天清醒的时间平均每小时大约三分钟,夜晚则更少一些。婴儿出生后头几个月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然进行,只要他们得到正常的爱护和关怀,以及在身体上的精心照料,其他方面依赖自然,他们就可以顺利地得到发展。对新生儿来说,最适合的营养莫过于母乳,它是新生儿最理想的营养,而且可以增强婴儿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和增强母子之间的感情联结。
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好习惯是一生的财富,坏习惯是一生的债务)
A、良好的饮食习惯
婴幼儿调配饮食原则是饭菜多样化,组成平衡膳食,使食物供应营养基本能满足婴儿生长发育对各种营养的需求。父母要教会孩子细嚼慢咽从小培养孩子不挑食、不偏食、按时就餐等各种良好饮食习惯。
B、良好的睡眠习惯
婴幼儿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耐力小,特别容易疲劳,需要睡眠的时间较长。为了保证孩子良好的和足够睡眠时间,应该为孩子设计良好的睡眠条件。要舒适的床、厚薄适中的被褥、安静的睡眠环境等。
C、良好的排泄习惯
养成孩子每天定时大便的习惯,而且每次大便时间不要过长,同时养成饭前、便后认真洗手,定时洗头、洗澡等生活习惯。父母应为孩子创设良好条件,给幼儿准备专用的各类小毛巾,挂在孩子能够得着的地方,教孩子用流动水洗手洗脸,培养孩子独立完成的能力。
重视与孩子的早期交往
婴儿获得知识发展、智力发展,需要丰富的人际交往环境,母亲是第一个与孩子接触的家庭成员,母亲因为哺乳的机会跟孩子进行情感语言交流,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也不懂,其实他的听觉和视觉发展的很早很快,出生36小时后,就能区分愉快和不愉快的表情。因此在抱孩子、喂孩子及照料孩子的过程中,应该用愉快的表情,温柔的声音加强母子交往,建立依恋情感。当孩子大一点时,利用帮他穿脱衣服的机会进行语言交流,让他开始听到一些有关自己身体部位的词,鼓励孩子学习这些词及相关动作,在交往中逐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处理生活的初步技能。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交往时就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新生儿出生10天就对字、词的音一起有了反应,父母常常对婴幼儿讲一些话,不但能使婴儿感到愉快,而且能促使婴儿早期语言的发展,婴儿8-9月时,可以理解一些简单的词并作出反应,父母可以给孩子大声朗读一些简单的故事。孩子到一岁左右,就开始牙牙学语,家长更要多与孩子交谈,鼓励孩子大胆发音、说话,在与成人的交谈中发展他们的语言。到幼儿时期,就应当教孩子数数和识字,配合幼儿园教育,促进孩子早期智力的发展。
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和发展
由于孩子好奇、好问的特点,游戏成为婴幼儿最喜欢、最适合、最能促进孩子身心发展的活动。孩子在多种多样的游戏中,可以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得到各方面的发展,可以学习良好的道德品质、生活和学习习惯,更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父母应当为孩子创造游戏环境,提供玩具,鼓励孩子游戏,多和孩子一起玩。
刚出生的孩子,父母可以利用玩具训练发展孩子感觉和知觉,可以在孩子的床头上方,距胸前50-70厘米处悬挂一些色彩鲜艳、能发声且便于移动的玩具,发展孩子的视力和听力;当孩子能坐能爬时,父母可以给他更多的、能抓握、能捧住的彩色积木和彩色球,让孩子感知物体的形状大小和性质;当孩子会独立行走时,给他一辆拖车和装土、沙的小桶,训练孩子的动作,并体会自我的力量。
3-4岁的孩子就可以搭积木、插积塑、玩拼图玩具了。这些活动能使孩子学会区分,不同的形状、分辨色彩、认识方位,这样可以灵活小肌肉动作,发展对称感。4-5岁的孩子产生了模仿成人活动的强烈愿望,我模仿妈妈做饭、哄孩子;模仿司机开车、老师上课、医生看病等等,这种愿望通过游戏反映出来,其最大的优点是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应得到父母的支持和鼓励,并要完全配合孩子,参与到孩子的游戏中。5-6岁的孩子开始懂得竞争,坚持性逐渐增强,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玩下棋的游戏、玩训练逻辑思维的游戏,还可以教孩子做点小实验,这些对孩子进入小学后顺利地进行学习活动是很重要的。
第一次“心理断乳期”
在个体成熟的过程中,要经历两次心理断乳期:第一次2-3岁之间,即婴儿期向幼儿期过渡(也就是所谓的“可怕的两岁”);第二次13-14岁之间,即童年期向少年期过渡(也就是天下父母都要面对的“青春期”)。其共同之处就是在于个体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孩子变得非常任性,固执出现逆反心理,给孩子抚养和教育带来极大的困难。在这两个阶段对孩子教育引导的不好,就会使孩子形成影响其一生的坏脾气。
由于篇幅的原因,怕大家看太多容易疲劳(我也写累了),关于第一次“心理断乳期”下次再详细道来,谢谢大家!后续还会带来:
《儿童期家庭教育要点》
《青少年时期家庭教育要点》
《单亲家庭的家庭教育要点》
《再婚家庭的家庭教育要点》
《隔代家庭的家庭教育要点》
《流动儿童家庭的家庭教育要点》
《留守儿童家庭的家庭教育要点》
敬请期待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