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晨报·ZAKER厦门记者曾昊然*伊娜通讯员石青青
昨天是世界睡眠日。睡眠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身体的健康情况。
近期,我国年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下称《报告》)出炉。《报告》显示,十余年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稳中有降,抑郁检出率与十余年前相比保持平稳,但睡眠不足现象日趋严重。
睡眠问题呈年轻化趋势,甚至小学生都深受困扰,该如何应对呢?对此,晨报记者昨日采访了相关专家。
谁偷走了孩子的睡眠?
课业负担重,生物钟打乱
《报告》显示,年我国青少年平均睡眠时长为7.8个小时。分学段分析,小学生平均睡眠时长8.7个小时,初中生7.6个小时,高中生7.2个小时。《健康中国行动(-)》中倡导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每天睡眠时间应分别不少于10小时、9小时和8小时。然而《报告》显示,95.5%小学生睡眠不足10小时,90.8%初中生睡眠不足9小时,84.1%高中生睡眠不足8小时。
厦门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睡眠专委会负责人梁志坚博士介绍,在睡眠障碍中,失眠是最多见的,其中最常见的三种表现为早醒、睡眠维持困难、入睡困难。除此之外,还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打鼾)、梦话、磨牙、夜间梦游、夜间腿脚抽动、梦魇等。失眠有年轻化的趋势,特别是学生课业负担重,一开始是缺觉,时间一久,生活作息生物钟打乱了,就容易造成失眠了。梁志坚说,失眠人群越来越年轻,和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夜生活丰富、光污染、学业负担重等都有关系。
人际关系、生活习惯和个人心理素养水平是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表现为人际关系越好,饮食习惯越健康,运动频率越高,心理弹性越大,青少年的抑郁水平越低,睡眠质量越高。他建议,青少年以吃好睡好运动好为目标,全面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每天睡多久才合格?
关键不在时长,而在规律
很多年轻人依赖手机、iPad,睡前要玩尽兴了才肯入睡。梁志坚提醒,长时间在睡前使用电子产品,久而久之会影响睡眠质量。电子产品里的信息往往博人眼球,一直在刺激大脑,容易造成失眠。
梁志坚介绍,长期睡眠不足可导致免疫力低,并诱发其他疾病,危害身体。睡眠除了可以消除疲劳,使人恢复活力外,还与提高免疫力、抵抗疾病的能力有密切关系。有相关研究表明,睡眠充足的人,其血液中的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均有明显上升。淋巴细胞正是人体免疫力的主力*,反映了机体抵抗疾病侵袭的能力。即使不存在睡眠障碍,也要保证充足睡眠,注意睡眠健康。
梁志坚表示,长期睡眠不足会危害健康,损害机体免疫系统,导致反应迟钝、身体虚弱等。但是睡眠也不是越多越好,睡眠时间过长会出现醒后感觉不解乏等现象。因此,规律睡眠很重要。
对于成年人来说,是不是一定要睡够8小时才叫睡饱了呢?梁志坚说,这种民间说法并不准确,睡眠时长一般以第二天自然醒时身体状况良好为标准。
案例
孩子沉迷电脑全家焦虑难眠
据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睡眠障碍门诊资深专家葛华观察,自去年到今年初,因失眠等睡眠障碍前来向其就诊的患者有增多趋势。除原发性疾病如甲亢、癌症外,更多患者失眠是由于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造成的。
葛华还接诊了一些因为手机、电脑成瘾而与家人产生矛盾的中小学生患者,因为电子产品引发的不少家庭纠纷,甚至导致一家人都出现了睡眠问题。
有一个沉迷网游的男孩令葛华印象深刻。这名男孩常在上网课时偷偷用电脑打游戏,因此父母和祖父母决定对他实施24小时轮番盯防。在这样紧张的家庭氛围下,一家人不同程度地产生了睡眠障碍——长辈为了盯孩子,压力倍增,睡不好、不敢睡、睡不着;而孩子常被责备训斥,心情压抑,感觉生活毫无乐趣,也开始失眠。
在葛华看来,沟通难是很多中国家庭的痛点,不恰当的沟通引发的种种矛盾,让睡眠障碍现象愈演愈烈。要纾解这一家人的睡眠问题,必须先解决孩子的网瘾这一症结,这点就要一家人加强沟通,改变粗暴的教育方式。(记者曾昊然*伊娜通讯员石青青)
助眠小妙招
●规律睡眠作息
维持良好的睡眠时间和睡眠习惯。对于睡眠不好的人群,不要刻意要求自己入睡,重点是每天固定同一时刻起床,帮助建立生物钟,白天尽量减少午睡或打盹。
●良好行为习惯
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规律锻炼、规律热水浴等,睡前一个半小时不要进行强刺激性活动,如观看恐怖书籍或影视节目,睡前一小时避免接触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不要在床上想问题。
●舒适睡眠环境
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确保寝具舒适,确保卧室远离光线和噪音,并保持温度适宜。
●良好饮食习惯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规律进餐,避免空腹上床,但睡前不要吃过于油腻或难消化的食物,避免过度饮水。限制全部咖啡因类产品的摄入,如咖啡、茶、可乐等,避免饮酒吸烟。(记者曾昊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