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之前在ted上看过一个演讲,演讲者是一位早起实践者,并为了实践早起,在Twitter上开启了一个名为“21earlydays”的tag,引发了一众围观,这个tag也自此火了起来。写这篇文章时,我怀着好奇,在微博上输入“早起”tag,显示的最火爆的链接词是“早起打卡”——阅读量17.3亿,讨论逼近万次。
对于“早”这个时间有概念,除了从小在家里被大人督促外,印象中应该是鲁迅先生在桌子上刻的“早”字,一度被老师拿来评价为最刻苦的少年,于是乎,比葫芦画瓢,在木质的桌子右上角,也刻下了“早”字。
年少不懂何为早,以为只要我能在6点前起床就是早,不管晚上几点睡。只要我坚持6点前起,我就是最勤奋的宝宝。(现在看来:教条!教条!真是刻舟求剑的翻版!)
后来听到的“早”,是科比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每天能见到凌晨四点的洛杉矶。
再后来,就发现媒体讲述了许多的早:星巴克的董事长MichelleGass每天都在早晨4:30起床跑步,李嘉诚早上四点起床锻炼身体,处理事务;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在凌晨四点半起床锻炼;迪士尼首席执行官罗伯特·艾格每天早上四点半起床,早早起床以便能不受干扰地思考问题。
提到早起,他们会表示:只有早上的时光是完全属于自己的,早起能够为接下来一天的生活储备好精神。
只说早不说晚,就像只穿上衣不穿裤子一样,具有荒谬性。彷佛只要你能早起,你就是最棒的,哪怕你凌晨5点睡,你只要6点前能起,你都是最勤奋的。如果你9点多才起,那你就“太懒了”。
读《认知觉醒》这本书的时候,滚雪球记下了许多书,《4点起床:最养生和高效的时间管理》就是其中一本。乍一看,书名极其唬人,作者无外乎就是说教般地告诉人早点起床有什么好处,如何早点起床。
但当你深入其中时,会发现作者以一种十分务实的姿态在阐述早起对自己工作带来的“优惠”,并在书中穿插了一些生活、工作上的学习心得,比如同时学习多国语言会比只学习一种单一语言更快,因为你的学习力可以在不同语言的迁移、对比中获得较大地提升。
有时候,因为作者名气小,或者书本的评分低,而不去看某本书,并不见得明智,比如这本书。因为作者在书中讲述的内容直白、平实、接地气。
比如提到商业上的一些合作规则时,作者说:商人们不要求合理,只看是否合利;比如提到工作的价值时,作者说:工作为了赚钱,什么时候签合同,什么时候变成现金——要是不抓住这些重点,工作就失去了意义(作者是站在曾经作为销售的经验上建立的这层认知);比如提到工作汇报时,作者说:无论多么重要的汇报,都要将重要的结论及其三条最重要的理由归纳出来,放在一页纸上,而汇报中,汇报坏消息,正是紧急又重要的任务。
作者在书中说:“我曾拥有三个身份:上班族,记者与培训业者。离开公司自立门户之后,我还涉猎过出版社、物流、生产经营顾问,在大学与上课学校执教,以及在电视节目中担任评论员等,工作范围不断扩大,但我完全没有时间不够用的感觉”。
而没有这种感觉的原因就在于他能“四点起床”。
这不是我看的第一本关于睡眠的书。之所以会去看这类型的书,因为我感觉自己在床上浪费的时间太多了,于是就想确认自己需要的睡眠时间到底有多久。很多研究机构也做过类似调查,但因为参考标准不一样,所以数据结论存在一定的偏差。
人体一个睡眠周期大概是90分钟~分钟,通常情况下,人有4~5个睡眠周期,差不多在6h~9h,有人6h的睡眠,身心可以完全苏醒,有人9h的睡眠,身心才能得到全方位地舒展。
离开理论讲实际,每个人需要的睡眠时间都不一致,且实际的睡眠时长与当天的身心状态也存在一定的偏差。作者在书中不断强调的“四点起床”,只是于他而言最舒服的起床时间。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你还是要去测试自己的睡眠周期。因为了解自己之后,才有机会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潜能。
作为一名喜欢早睡早起的人。我不得不说,早睡早起可以让我的生活充满动力。读完这本书的当下,正好是休息日,于是我去实践了:每晚9点前睡觉,早上4点或者4点出头差不多能自然醒来。做学生时,我在其他书的引导下,实践过类似的睡眠方法,能够感受到极其舒展。
但早起带来的另外一个要考虑的点就是:起床做什么?如果不能为早起的这段时间里制定高质量的规划,那么你将会感受到一种早起而来的空虚感,继而无法坚持。(这也是学生时代早起后来没能坚持下来的原因,因为早起带来了太多独处不知做什么的时间)
作者在书中讲到了许多早起可以做的事情,可以供我们参考:
早起时先制定一天的规划,并为规划的难易进行排序,先做最难的。早起是学习多种语言的好机会。早起是读书、看报的绝佳安静时间。早起是散步(运动)的好时间——“送牛奶的人比喝牛奶的人更健康”。早起可以神清气爽地提早到办公室,充满干劲地打造好人缘。早起时,清醒地大脑有助于理智地审视外界冗杂的信息,做出明智的判断。
把早起作为自我提升的一种方式,把眼光看向内里,看向自我需求,而不单单停留在“打卡”这个外露的形式上,能够带给实践者更多的满足感和价值感。
书中的很多案例,都来自作者做销售时期的经历,销售极大地锻炼了作者的能力。从作者自我介绍的语言姿态中可感知到,他对自己的过往比较满意,语言中也充满自信。
因为作者写这本书的意图是劝各位读者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认识到早起对生活的改变,所以偶尔会刻意用早起放大一些事情,比如早起能够构筑信誉。但事实上,信誉不单单是由早起一件事情所影响的,还包括个人品德、产品质量、公司口碑、对方需求等多重因素综合架构而来的。
所以作为读者,读书时,也要警惕作者地刻意引导,辩证地去思考作者的结论。
本文就到这里了,祝你早日找到适合你的睡眠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