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以色列,你会想到什么?战火,苦难,动荡,犹太民族……
这个西亚沙漠中,资源极度贫乏的国家,国土面积不及北京市大,这里没石油,缺淡水,超过50%的国土寸草不生……然而,以色列建国以来,虽饱受战争危机,GDP却翻了30倍,是中东地区唯一的发达国家。不仅如此,以万人口做基础,孵化了超过家创新企业,为世界贡献了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约翰·杜威曾经说过:“用昨日之法教育我们今天的孩子,将使他们失去明天。”
邓小平也说过:“教育要面向现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探寻适合今天孩子的教育方法,帮助今天的孩子赢在未来三十年甚至五十年,成了当下中国很多家长和教育者正在琢磨的问题。于是,国内有了类似《他乡的童年》、《你好,未来人来》、以及此念《生命·成长》系列精彩纪录片。
今天,我们从《他乡的童年》和《你好,未来人来》两部片子的视角来看以色列的富强之路,毫无疑问,他们靠的就是教育。
教育是以色列的灵*,也是以色列的强国之路
现代以色列国父本·古里安曾说:“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当记者周轶君带着摄制组进入以色列,有个犹太朋友曾经告诉她,犹太民族认为最重要的三件事,就是教育,教育,教育。
以色列人重视教育到什么程度?我们来看一组数字:
以色列的科技教育投入GDP占比常居世界第一,仅次于*事投入。
以色列人口中拥有大学学历的比例世界第一,年被评为全球受教育程度第二高的国家。
每个以色列人平均每年要买10到15本新书,而他们的阅读量每人每年60本。
年,以色列基本普及了从学前到高中的13年免费义务教育,并且继续向15年义务教育努力,年龄提前到3岁。
如果觉得这些描述太过模糊,不妨通过走访以色列的纪录片来看几个小细节。
以色列有一句名言:生存要从娃娃抓起。当然,教育也要。
当一佳团队采访以色列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丹·谢赫特曼,问为什么以色列只有北京三分之一的人口,却出了这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他说,这个跟他们的文化有关,谈到人才培养问题,可能要从幼儿园说起。
丹·谢赫特曼告诉记者一佳,他有4个孩子,12个孙子,三个女儿和妻子都是临床心理学家,儿子是物理学家。他为了他的孩子们的教育投入了很多。
对于他们家的孙子辈的教育,他直接这样要求:“你们的学业从幼儿园开始,直到获得博士学位才算结束,这当中没有什么可商量的。从幼儿园到博士,就是这样,这就是教育。”
如果说诺贝奖得主家庭的教育是属于立志高远,那么,看看以色列的幼儿园教育,就不难发现,其实丹·谢赫特曼的要求在他们国家并不过分。
以色列幼儿园的教育有多高瞻远瞩呢?科幻小说作者郝景芳跟着摄制团队去一家以色列幼儿园,发现他们正在学习天文知识。
在课程开始前,他们有一个有趣的对话。老师问,你们好吗?孩子们回答:好极了。老师又问:你们是谁?孩子们齐声高呼:物理学的科学家和研究员。
郝景芳十分感慨地说,想想自己4岁,可能最多也就是掰手指头数数,可是以色列的孩子,已经开始研究宇宙这么深奥的东西了。
一位幼儿园的校长说,我们在年开始了STEAM课程,孩子从两岁半开始学习,课程内容包括物理课、数学课、英语课。每一门课都有非常有天赋的老师教授,每个老师都是自己领域的专家。上图给孩子上课的白发苍苍的物理工程师,拥有40年的丰富教学经验,是耶路撒冷大学的物理学硕士,是个真正的科学家。
一个以色列妈妈在采访中告诉周轶君,他们某个孩子12岁生日派对是去参观创业公司。周轶君大呼“我知道为什么了(你们这么强大)”,这也太特别了,在香港生日派对是吃蛋糕。犹太妈妈说,蛋糕也吃,游乐园也去,创业公司也要参观。
同时这个妈妈还告诉周轶君,她的儿子只有十几岁,跟一群十四五岁的孩子一起,在学校内创立了一家公司,生产一种产品,他儿子担任CEO。他们参加美国宇航局的比赛,进入了半决赛。
当然,这个公司未来可能会失败,但是他们依然允许孩子去花时间精力折腾。对于以色列人来说,结果不重要,过程是最重要的,他们终究会在其中学到什么,对于以后的发展可以是一种铺垫。
以色列妈妈说:“我认为每个人都需要知道如何应对失败,你不会总是成功的。”
对失败的态度极其包容和大度,也是以色列人成功的秘密之一。
以色列教育鼓励多尝试,把失败者当成英雄
失败在犹太文化中,类似于中国人所说的,虽败犹荣,或者不以成败论英雄。
教育学博士*兆旦说了一个真实故事。在以色列,有三个年轻人策划登月计划,通过民间力量筹措资金,但是最后失败了,但是这三个年轻人瞬间就成了以色列的英雄。对于那些敢于尝试的人,他们不会因为你失败的结果而否定你曾经的努力。
最能体现以色列人对犯错失败包容度的,莫过于他们对创业失败的态度。
特拉维夫大学管理学院主任乌迪·阿哈罗尼告诉周轶君,在以色列,如果你失败并开始第二次创业,当你筹措资金的时候,投资者会给你更多。
周轶君惊奇地说,什么?(对于创业失败过的人,中国银行和投资机构恐怕避之不及吧?)
乌迪解释说,他们投资者认为,你从错误中吸取了教训,不会重蹈覆辙。在以色列,有很多连续创业失败的CEO,有的企业家甚至要到第四次创业才会成功。
事实上,哈佛大学年进行的一次调查结果显示,那些曾经在事业上失败过的企业家,下次创业时成功的概率接近20%,这个概率高于初次创业者的成功概率,比有过成功创业经验的企业家再次创业成功的概率也低不了多少。
也许正是以色列人对失败的包容,才使得不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都对学习和创业勇敢无畏,才能使得以色列能诞生那么多科技创新公司。
以色列教育不控制和束缚孩子,给他们学习自主权和掌控感
以色列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信任和尊重孩子。无论是父母孩是老师,都拒绝树立个人权威。犹太文化鼓励质疑和辩论。
在传统中国,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某一徽商有三个儿子,大儿子跟着徽商做生意,二儿子去考科举做官,老三去学一门专门的技术。
这个徽商安排孩三个孩子的人生道路,不是根据他们的特点和天赋来安排他们的分工,而是根据家庭利益最大化来安排的。因此,这样的教育就谈不上尊重,也不科学。
在以色列,父母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都会让孩子一一尝试体验,就像筛查孩子天赋一样,最后让孩子做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样,这样不仅尊重孩子的天赋,也尊重了孩子的兴趣。英语里有一句箴言,兴趣就是天赋,天赋就是兴趣。
犹太家庭的教育比较宽松自由,家长赋予孩子自己选择做主的权利。当周轶君走进以色列著名教育家德隆家里,想听德隆多说一些关于孩子教育的事情。她惊奇发现,德隆的两个孩子,在睡觉问题上,极其混乱不科学。
德隆女儿11岁,从8岁起,她就自己安排睡眠,常常晚上11点甚至午夜才睡觉。周轶君十分诧异,她羞赧地表示,自己和孩子8点就要一起入睡。德隆说,只要女儿认为没有问题,他也没有异议。他的观点是,孩子需要自己体验经历,认识到什么对自己是好的,什么是坏的。
不仅仅如此,德隆13岁的儿子,也是一个夜猫子型孩子,睡觉时间自己安排。父母不会限制他使用iPad的时间,但他也不会毫无节制去玩。他很自信地说,父母给了他对自己负责的能力,他们相信自己。
周轶君问他,你从什么时候拥有这种(自己说了算)自由的?他说,从有记忆开始。德隆认为,家长的责任应该是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而不是事事要听从父母安排。
想想某一次我参加女儿的家长会,某个爸爸说自己理想的孩子是“听话懂事儿,好好学习,不气我”,真的,我们的教育已经输在了父母这道起跑线上。
当中国代表团向《创业的国度:以色列经济奇迹的启示》作者索尔·辛格提问,教育怎样帮助孩子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他回答说:在开学的第一天,我们都有巨大的动力,但这些动力后来都被教育系统年复一年地从我们身上带走了,所以我觉得答案是让孩子对他们所做的事有更多控制权。
试想,一个孩子在自由宽松的环境里,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去尝试学习,即便失败了,他们的文化对失败却丝毫没有羞耻感和负罪感,反而鼓励他去多做尝试,这样的孩子,在学习上最不可能出现习得性无助,因为他永远被鼓励再试一次。在他生活的世界,人人崇尚知识,所有人都手不释卷痴迷求知,他怎么可能厌学呢?
以色列可以说是学习的理想国,学习从娃娃抓起,人人热衷于求知,老师和父母以及他们的领导长官,都鼓励他们去质疑争辩,人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为什么这么先进?你心中或许早就有答案了吧。
父母有学历,为何还花钱把孩子送辅导班,交给野鸡大学老师?
自诩数学天才的李开复,遭遇顶级高手的碾压,顿悟了一句人生真理
领跑全球的芬兰教育牛在哪儿?芬兰专家说:我们跟孔子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