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睡眠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你以为是睡觉,而我却在修行
TUhjnbcbe - 2023/11/7 20:10:00
文员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gpitp.gd.cn/new/20210907/95717.html

有人曾问过金庸:人生该如何度过?

金庸答:大闹一场,悄然离去。

如今先生不在,世人称:金庸之后,再无江湖。

在金庸先生逝世那年,送别中有一幅横联为“一览众生”的对联,讲的是他将侠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墨、道、佛以及各文化整合在一起,化有形于无形中。

他笔下《天龙八部》中的慕容博,萧远山,听了老僧的一席话而化解恩怨,出家为僧;《倚天屠龙记》中的谢逊自废武功,遁入空门的故事。都被认为是佛教思想。有人因此说金庸是佛家弟子,已入佛门,事实并非如此,金庸先生只是爱好佛学。

他曾参观华山法门寺。在大雄宝殿门口,看到文怀沙先生为法门寺题的对联:“法非法非非法舍非非法,门无门无无门入无无门”。金庸先生观看此幅对联,沉思良久,默默无语。

事后他说:这幅对联很好地诠释了“法门”的佛意,佛法无法,法门无门,心中有佛,佛无处不在,所谓法门,乃心中之门。

随行的演峰大师很认同金庸先生的回答,认为佛门称“法门无量”,与哲学中“否定之否定”原理类似。

正所谓: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万物皆是你,你就是万物。这与杨定一博士在《清醒地睡》一书中所提到的:“从外向转到内向,不需要任何“动”或者“做”,我们就能活出完美、完整、涅槃”如出一辙。

杨定一,医学博士,世界预防医学领域天才中的天才。著有“全部生命系列”二十多本面对自己、面对生命,不同角度,重新整顿自己的修行系列。每一本都令人受益非浅。

如果说之前的《好睡》是透过睡眠这个主题,带出许多科学和医学知识与实用的技巧,进而调整睡眠,那么《清醒地睡》则是透过表层现象,探究深入的意识,告诉你:你想要的,真实的东西,其实是最不费力,最简单的。但为什么现实中,人们总是觉得困难呢?一起来看看。

01卸甲归田,做回自我

你以为杨博士的《清醒地睡》只是告诉你如何好好睡觉,那你就大大低估了这本书的价值。

杨博士在第一个章节“睡眠——从“全部生命系列”的角度来看”,就已经表明了此书的格调:绝不只是谈睡眠,谈的是人生。并提出了一个通篇都在反正强调的词“醒觉”。

初看书名,再看“醒觉”这个词,第一个反应是,写倒了,应该是“觉醒”吧,不是强调思想高度吗,必须是“觉醒”;再看下去,不对,应该是“醒觉jiao”,就是“清醒着睡觉”;等到通篇都是读完了才发现,是“醒觉jue”:清醒的觉察。

杨博士认为:醒觉的意识状态,是我们生出来就有的权利,也是我们的本质,我们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它,也否定不了它,它一直都在。但我们一直就感觉不到它,这是为什么呢?

要知道,虽然醒觉的意识状态是与生俱来的,但人类发展到今天,对外的追求也是从出生开始就被有意无意的附加在身上,比如功名,比如利禄。

当你浑身都是负载的时候,所有感官都是被束缚,你看到的、听到的、摸到的,都是你内心的投射。所谓心里想的就是你眼里看到的,只有放下,才能找回自己,才不至于行尸走肉。

当然,找回自己,也只是你以为找回了自己,你以为你为你而活。但你活的轻松吗,你的情绪顺畅吗,你放得下你的喜怒哀乐吗?这些还有待回归本位。

02臣服众生,回归本位

当我们找到了自己,我们又如何定义我们的人生?杨博士把人生当作一颗洋葱,那么修行就是把洋葱皮一层一层地剥掉。

让我们想不到的是,那一层层剥掉的,其实就是我们这一生所经过的所有物质:所受的教育、知识、行为、价值、评价……统统都是一种相对的制约。就连痛苦、难过都是在相对条件下才产生的。

那问题是洋葱剥到最后,剩下什么?空吗?

是,也不是!

说“空”还是回到了对立面上,杨博一认为剥到底的其实是一种“觉”,最纯最原始的“觉”,而且是在知道前就存在的。

要知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告诉我们,所有的一切都是一种相对的状态,如果你跑得赢光速,你也许能回到过去。而杨博士要说的是另一种相对论,那就是生命中让你感知的东西,都是是相对,不需要你感知的东西,才是绝对存在的。

换句话说,你不是因为存在而存在,而是你本来就在,与你知道不知道无关,与你承不承认无关,世间万物也不因你的认知而改变,它一直就在那儿。

所以,生命中你我所感知的一切,都是上天给你的一种恩赐,让你感知到觉察到,但你无需为之悲喜感伤,一切与你无关。

你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行为方式表达自己,但放在整个生命体系中,也只是一个彼此并不相关的存在。浩瀚的生命面前,我们不得不臣服众生,回归本位。你不属于谁,你也不拥有谁。

可是,如果万事万物与我无关,那生命的意义何在?

在于心!

03超凡脱俗,与心同在

金庸在《神雕侠侣》中写道:“你瞧这些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离合,亦复如斯。”

真真是叫人感叹:明白别人容易,明白自己甚难。克敌不易,克服自己心中的贪嗔痴三*,更是艰难无比!

看别人,我们可以很清晰,可是到自己身上,似乎总是云里雾里,总希望有个老师能带自己走出来。杨博士在第13章写到:我过去也找过老师,可是最后多是在投射自己的意识状态。

假如我们谦虚又诚恳,真正领悟到如何找到自己,回归本位的话,我们的思想就不会停留在一个层面,一定会找到一个老师,进一步把我们拉回到本心。而这个老师,可以是一切的人、事、物。

在这个世界,没有一个人可能没有对立。我们现实的真身本来就是由对立组成的,差别在于:一个“醒觉”的人,他能轻轻松松放过自己的身体,放过周边的人,放过这个世界,而让自己的身体和周边的人完成这一生本来要完成的。

就像网红的“萌和尚”延参法师谈修行时说:我只是一片浮云,飘过这个时代。

换句话说,一个人假如随时住在心里,他自然会变得单纯而友善,活出最高的善意。而这个善意,跟人们评价中的具体动作、事物一点关系都没有。

就像几百年前,人类相信地球是平的。然而,地球是圆的这个事实,其实跟世人相不相信毫无关系,但它一直都在。

写在最后

尽管《清醒地睡》的书名好像是为了睡,但实际上杨博士是拿着无梦的深睡特征,来类比一个最为放空的状态,就是你和自然融合一体的状态。

全书的后四分之一搭配有8种角度的练习,让我们更有感觉地去体会,生命的表征就是外在的投射,只有当我们在练习中掌握觉察到这种投射后,才会明白情绪其实是可以不存在的。

放下外在的负载,才可能找到自己;对外在的事物要充满敬畏,因为它不以你的意识而转移,认识到这点,才可能回归到自己的本位;最后才有可能跳出世俗,遵从内心,做到真正的心定。

当你能接受一切,感恩所有的时候,有什么事能让你睡不着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你以为是睡觉,而我却在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