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这些天,孩子白天闹腾,晚上不睡,作息颠倒的问题真是让家长们头疼不已。为了帮这些“小夜猫子”回归高质量的规律睡眠,今天来为宝爸宝妈支招儿。
疫情期间长时间宅家让很多人生活越来越“随性”,生活规律被打乱,孩子也跟着有时熬到凌晨两三点钟都不肯入睡;白天又赖床不起,或者经常犯困。
爸爸妈妈复工后,大多因为通勤需要已回归了规律作息。往往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打算回家安心享受好梦,进门却看到一个精神百倍、两眼放光的孩子,实在令人崩溃。要让孩子重新养成高质量的规律睡眠,不妨试试下面的方法。
规律作息,全家动起来才有效
解决这类宝宝的睡眠问题,重建作息规律是根本,当然爸爸妈妈也要以身作则,规律生活。
吃饭、活动、洗漱、睡眠的时间要相对固定,一般以晚9点左右睡觉为宜。强化床的功能定位,不要把床当作学习和娱乐的场所,让孩子形成躺到床上就意味着该睡觉了的意识。有午睡习惯的孩子白天不要睡得过晚或时间过长,离晚上入睡时间应间隔4小时以上。睡前一小时应尽量保持孩子处于安静的状态,进行一些规律性的睡前活动,如讲讲情节轻松温馨的故事,或听一些雨水声、催眠曲等。睡眠环境要舒适,衣着及盖被不宜过薄、过厚或过紧,卧室内相对要安静,避免突然的大声干扰;卧室内光线要较暗,可以开一个小夜灯。应避免孩子饥饿状态下入睡,但晚饭也不要让孩子吃撑,以免腹部不适影响睡眠。上床或夜间不宜过多饮水,以免因排尿扰乱孩子正常睡眠。孩子们电没放完,找借口怎么办?
还有一些孩子打心底里就是不想睡,为了晚上多玩一会儿,会找各种借口和战术来逃避上床睡觉。比如以下最常见的3种,父母要见招儿拆招儿,明智应对。
借口1:说自己需要完成“另一件事”孩子们从小就学会了逃避就寝时间的艺术,他们百分之百地相信当上床睡觉的时候,乐趣就结束了,所以一听睡觉,总会莫名多出未完成的“任务”。
对付这类淘气包,舒缓而坚定的作息规律是正解,强化规则感,让他们清楚没有任何延迟的余地。可以从睡前一小时不要看电视开始。电视和电子设备发出的光线会抑制人体褪黑素的分泌,褪黑素是一种帮助入睡的激素。
●避免做一些可能会让孩子兴奋或者影响睡眠的活动,比如枕头大战或者大吃零食。
●找到一种适合孩子的有效入睡方式。比如让他有更多的时间来画画或读书,抑或引导他进行一个简短的冥想,让他从头到脚放松身体的每个部位。这有助于孩子冷静下来,并发出该睡觉的信号。
借口2:持续呼唤,需求不断即使孩子上床躺下,并和你说过“晚安”,一旦你离开,他要么自己从房间里跑出来,要么对你频繁呼唤:“妈妈,我需要一张纸巾”“妈妈,我要喝水”……这场景是不是很熟悉?
应对这招儿,建议通过设定明确的期望、预测孩子可能提出的常见要求,来提前给予“警告”。
●你可以先跟他明确:“躺下后如果有事可以叫我,但只可以一次,之后我就不会再来了,因为你需要好好睡觉来保证健康成长。”
●或者跟他玩“优惠券”游戏,给他一张优惠券,说明游戏规则是“每张券仅限使用一次”,形成用完后就必须睡觉的意识。
借口3:说他很害怕。当孩子独自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时,他的想象力可以自由驰骋,召唤怪物或强盗,恐惧感确实会随之而来。
《SmartParentingforSmartKids》一书的合著者,家长顾问艾琳·肯尼迪-摩尔博士给出的建议很有效。
●用积极的方式引导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让他回忆一段快乐的记忆,比如上一次生日,然后想想下次生日他想做什么;或者做一些缓慢的深呼吸。关键是要帮助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不同的方向上。
●你也可以试着在白天和他谈谈他晚上的恐惧,向他证明,事物的存在并不仅仅是因为他在脑海中想到了它们。例如,让他把双手放在一起,闭上眼睛,想象他的大拇指正在变绿,然后睁开眼睛看手指—“看,手指是正常的!无论你想象出来的事情有多可怕,它都不会成真。”
●一些焦虑的孩子可能需要逐渐建立信心,这样才能自己入睡。如果你一直是陪着孩子直到他睡着,可以循序渐进地做出一些改变培养他独自入睡。试着减少你在房间里陪他的时间,或者把孩子的房间门开着,你向他保证每隔一段时间去看看他,然后逐渐延长每次查看的间隔时间。最终,他会明白他真的不需要你的帮助。
孩子睡眠时长建议:家长们需根据不同年龄,保证孩子充足睡眠时间,下面是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议睡眠时间,可供爸爸妈妈参考。
但要注意,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的特异性,保持自身睡眠规律即可。
新生儿(0~3个月):14~17小时
婴儿(4~12个月):12~16小时
幼儿(1~2岁):11~14小时
学龄前儿童(3~5岁):10~13小时
学龄儿童(6~12岁):9~12小时
青少年(13~18岁):8~10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