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浪财经
中小学五项管理
健康
近八成中小学生睡眠达9小时肥胖和视力不良率比例下降
12月22日,教育部召开发布会介绍中小学“五项管理”工作情况。据悉,管理取得一定成效,90%以上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98.7%的学校建立了睡眠状况监测制度;秋季学期学校普遍不再用手机给学生布置作业。
今年来,教育部办公厅分别印发了关于加强作业、睡眠、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具体管理政策和落实要求。教育部建立了直通20万所义务教育学校的基础教育直报监测平台,将“五项管理”相关指标作为重点监测内容,实时调度和跟进各地各校落实“五项管理”实际情况。
90%以上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
关于作业管理,教育部出台文件,提出要严控总量,加强年级组、学科组作业统筹协调,做到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60分钟,初中不超过90分钟,同时提高质量,加强作业设计教研和指导,提高作业设计水平等。
管理取得一定成效。发布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指出,当前,作业总量和时长得到有效控制。
具体而言,各地各校普遍(99%以上)制订了比较完善的作业管理办法,建立了作业公示制度,学校作业总量和时长调控基本达到了规定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的学生占比由“双减”前的46%提高到目前的90%以上。不少地方通过制订分学科作业设计指南、开展作业设计大赛和优质作业展示交流活动,着力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学生过重作业负担问题得到初步解决。99.6%的学生家长反映,本学期教师没有再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要求家长批改作业。
76.2%的学生睡眠时长达到或接近规定要求
关于睡眠管理,管理文件中强调要保证时间,对“3个时间”作了规定,包括中小学生每天必要睡眠时间(小学生10小时、初中生9小时、高中生8小时),以及与这个时间密切相关的学校作息时间、学生就寝时间。同时要防止干扰,落实3个“中断机制”,要求作业、校外培训、网络游戏都要为保障学生睡眠“让路”。
睡眠时间管理成效也逐渐显现。吕玉刚表示,全国98.7%的学校建立了睡眠状况监测制度,96.1%的小学和97.4%的初中上午开始上课时间做到“小学不早于8:20、初中不早于8:00”的规定要求,少数地区因为时差原因制定了符合当地实际的作息时间。万份家长无记名问卷反映,秋季学期有76.2%的学生睡眠时长达到或接近“小学10小时、初中9小时”的规定要求,比年底有关调研结果有较大提升,有的学校还提供了午休时间和条件。总体上看,睡眠时间改善取得了积极成效。
秋季学期普遍不再用手机给学生布置作业
关于手机管理,管理文件强调,防止学生过度使用手机,把“有限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的要求落实好,做到禁止性和灵活性相统一,防止简单生硬管理。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落实到每一个班级,明确保管的场所设备、方式、责任人,形成长效管理的机制。
学校手机管理得到有效落实。吕玉刚表示,有99.8%的学校严格执行了学生手机有限带入校园、不得带入课堂的规定,91.8%的学校设置了专门的手机保管装置,学校普遍提供了学生与家长必要时紧急联络的通道,秋季学期普遍做到了不再用手机给学生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一级巡视员郝风林表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逐步提升”,其中,优良率由年的26.5%上升至目前的33%,上升了6.5个百分点。
学生肥胖比例、视力不良率逐年下降
为进一步提升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水平,今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并积极推动相关工作的落实。随后,《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年)》、《〈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相继印发。
郝风林表示,体质健康管理工作已经纳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评价考核体系,全国中小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得到有效保证,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的质量得到提高。
记者了解到,教育部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数据全员上报制度,建立完善了以体质健康水平为重点的“监测—评估—反馈—干预—保障”闭环体系。
数据显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呈现“逐步提升”的趋势,其中,优良率由年的26.5%上升至目前的33%,上升了6.5个百分点。各学段学生超重和肥胖比例、视力不良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本文内容来源:新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