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熬夜,成了越来越普遍的现象。
网上曾有这样一个段子,熬夜年轻人的内心状态是:“也不是不困,就是想再等等,至于等什么吧,也不知道。”
很多年轻人并不是加班到深夜,即使早早下了班,到了该睡觉的时间,就是想再玩一会儿手机,看看无脑的电视剧和综艺节目,原来制定的精进计划一拖再拖,伴随着说不清道不明的些许焦虑,不知不觉就到深夜了。第二天早上,在十几个闹铃的轰炸下,艰难地爬起来,顶着黑圆圈继续去上班。
熬夜,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多重因素导致。
首要的因素大概是——手机太好玩了。抖音、快手、小红书,电视剧、综艺、电影,再加上越来越方便的手机游戏,哪个不比睡觉有意思。
其次,白天的工作或学习实在枯燥乏味,让人疲惫不堪,没有快乐可言,下班之后好不容易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那不得多玩一会儿,“犒劳”补偿一下自己。
还有,每个人都有或大或小的烦恼,夜深人静的时候,也正是烦恼涌上心头之时。
所有这些听起来多多少少是有些“毛病”。
但是也没那么严重。长期熬夜当然是对健康不利的,如果只是睡得晚、不想睡、有点焦虑,相比真正的睡眠问题就小巫见大巫了。
什么是真正的睡眠问题?
在《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睡眠障碍分成很多种类,每一种都让人痛苦不堪。
失眠症——入睡困难,睡着了容易醒,早晨醒得早,醒来后浑身疲惫,白天没有精神。当然偶尔有一次失眠是没问题的,失眠症至少要每周三次,持续一个月,才有可能被诊断为失眠症。具体是不是还要听医生的。
嗜睡症——不管你晚上睡眠时间够不够,白天就一直想睡觉。
夜惊——睡眠中突然惊叫、哭喊,伴有惊恐的表情和动作,以及心率加快、呼吸急促、出汗、瞳孔放大等,常见于幼儿。
梦魇——睡眠中被噩梦图案惊醒,对梦中的恐怖内容能清晰回忆。
除此之外,还有发作性睡病:
病理性睡眠——在白天走路、吃饭、看电视等正常活动时,突然无法控制地入睡,持续几分钟到数小时不等,然后自行清醒。
猝倒——意识清楚,但是突然身体的肌肉张力丧失,持续几秒到几分钟。
睡眠瘫痪——在刚入睡或睡醒时,身体无法活动,不能说话,意识清楚,常有濒死感。
另外还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睡眠中反复出现呼吸暂停或低通气。
人类可以不睡觉吗?
为什么人类会出现这么多奇奇怪怪的睡眠问题,这很难解释。我们对于睡眠的研究,还差得远呢。
我们都知道睡眠非常非常重要。
睡眠剥夺,曾是20世纪审讯烦犯人常用的手段之一,因为不让人睡觉会带来巨大的精神痛苦。
芝加哥大学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老鼠放在转盘上,并监控老鼠的脑电波,一旦发现老鼠入睡,就转动转盘让老鼠清醒。两周之后,大量的老鼠出现死亡。
当然用人类做睡眠剥夺实验是不人道的,但也少不了自告奋勇者。年,大学生兰迪对睡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决定用自己做睡眠剥夺实验。最终,他坚持了整整10天没有睡觉,不过最后他已经神志不清了。
但是,睡眠似乎也并不是必须的。据传,年法国律师里尔亲眼目睹了一起端头惨案,心理产生了巨大冲击,此后余生再也无法入睡。可这无法复制啊!
又比如还有一种现象,我们知道不同年龄段的人需要的睡眠时间是不一样的,新生儿甚至需要每天20小时以上的睡眠,然后随着年龄增长,需要的睡眠时间越来越短。这又如何理解呢?
1~2岁,11~14小时
3~5岁,10~13小时
6~13岁,9~11小时
14~17岁,8~10小时
18~64岁,7~9小时
65岁以上,7~8小时
而且,不同个体所需要的睡眠时间也不一样。有人每天睡6小时就行,白天照样精力旺盛,活蹦乱跳,有人一定要睡够9小时才行。
艺术大师达芬奇为了节约时间,减少睡眠时间,还发明了“达芬奇睡眠法”——每工作4小时睡15分钟,这样每天累计睡眠时间只有1.41小时。
当然这个神奇的睡眠模式不是适用于每个人,也不建议你轻易尝试。毕竟,我们和大师不同,即使有了更多的时间,只不过多玩一会手机而已,没必要。
睡眠问题怎么解决?
对于睡眠障碍的治疗,除了药物以外,医生通常的建议是:
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控制体重
减少情绪波动
减轻心理压力
……
从医生的这些建议里看得出来,我们普通人的睡眠问题,大多是生活压力大、心情不好等等这些心理因素导致的。说白了,就是心里有事儿。心理状态调整好了,睡眠问题可能就解决了,这正是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可以工作的范围。
比如CBT-I(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forInsomnia)即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就是世界上公认的非药物治疗失眠的心理治疗方法。
年,英国经济与社会研究理事会(ESRC)资助的研究项目“失眠认知行为疗法”发现,从长期来看失眠认知行为疗法的治疗效果要优于药物。
CBT-I主要包括五方面的内容:睡眠卫生教育、刺激控制、睡眠限制、松弛疗法、认知治疗。大部分内容都是非常容易掌握的(当然做起来还是有难度的),无论你是心理咨询师还是饱受睡眠问题困扰的普通人,都有必要了解一下。
●睡眠卫生教育
①午饭后避免喝咖啡,睡前6小时内不喝酒;
②夜间特别是接近睡眠时避免吸烟;
③睡前3小时可以进行温和的体育锻炼,但避免剧烈锻炼;
④睡前不看连续剧、小说,禁止打麻将、扑克或者其他易引起兴奋的游戏;
⑤睡前避免摄入过多液体和过多食物;
⑥保持卧室环境安静、整洁、舒适以及适宜的光线及温度;
⑦每天坚持规律的体育锻炼,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快走或者慢跑,每天不少于30分钟;
⑧白天避免小睡,午睡不要超过半小时,下午一点半前完成午睡;
●刺激控制
①减少卧床时的清醒时间来消除患者存在的床和觉醒、沮丧、担忧等这些不良后果的消极联系,重建睡意与床之间的积极联系,使患者迅速入睡。
②将卧床仅仅当作睡觉与性生活的地方;
③只有晚上有睡意或者到了规定的睡眠时间时,才上床休息;
④如果卧床后感觉到大约20分钟内无法入睡时(无需看表),应离开卧室,进行一些放松活动,直到感觉有睡意再返回卧室睡觉;
⑤如果再次感觉到大约20分钟内仍然无法入睡时,重复上条策略,如果有必要,整晚都可重复该过程;
⑥无论前一天晚上的睡眠时间多少,第二天早晨都在同一时间起床(包括周末)。
●睡眠限制
失眠患者常常想要用延长卧床时间来增加睡眠的机会,或通过卧床来缓解白天的疲劳,却往往使睡眠质量进一步下降。睡眠限制疗法缩短卧床清醒时间,增加入睡的驱动力以提高睡眠效率。
①减少卧床时间以使其和实际睡眠时间相符,但不能小于5小时;
②只有睡眠效率超过85%的情况下才可增加15~20分钟的卧床时间;(睡眠效率=总睡眠时间/在床上时间×%)当睡眠效率低于80%时则减少15~20分钟卧床时间;睡眠效率在80%~85%之间,卧床时间不变;
③避免日间小睡,并保持起床时间规律。
●松弛疗法
①睡前1小时可在昏暗的灯光下通过做深呼吸,听放松音乐等活动进行放松,使自己从白天的压力中放松下来,提高睡眠质量;
②专业人员可通过影像、书籍、面对面等方式授予放松训练技巧,如渐进性肌肉放松、生物反馈、意向训练等。
●认知疗法
①纠正不切实际的睡眠期望;
②保持自然入睡,避免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