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新闻记者刘晨茵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繁忙的生活节奏下,你还能睡个好觉吗?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联合相关的专业机构和专家推出《中国睡眠研究报告》在北京发布,呈现国人睡眠现状、睡眠认知、睡眠需求,以及不同地域、年龄、性别、收入和职业人群的睡眠情况。
国人十年来睡眠时长减少近1.5小时
报告课题组介绍,该研究所用数据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于年11月开展的中国居民睡眠状况线上调查,调查样本为18~71岁成年人,最终获得有效样本个。
报告显示,我国民众睡眠时长不足,每天平均睡眠时长为7.06小时,超过8个小时的被调查者比例仅为7.97%。比较年至年十年间民众睡眠情况,如今入睡时间平均晚了两个多小时,起床时间平均晚了37分钟,意味着睡眠时长缩短近1.5小时。
通过对报告中睡眠指数不同指标的分析发现,影响睡眠时长的因素分别是看手机或上网导致睡眠拖延,工作或学习时间长挤占了睡眠时间,以及失眠等睡眠障碍的影响。年龄越小的被调查者,看手机、上网拖延睡眠的比例越高。
在询问“因花时间在手机上而导致失眠”的情况时,31.19%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有时”,18.7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总是”,仅7.98%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几乎从不”。在询问“每天睡觉前看一会儿手机”的情况时,53.6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总是”,20.1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有时”,仅2.61%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几乎从不”。
数据显示,年中国民众睡眠指数为64.78分(百分制),略高于及格水平,其中,睡眠质量指标得分为71.51分,睡眠环境指标得分为68.54分,睡眠信念和行为指标得分仅为54.73分。
“双减”实施后中小学生睡眠状况改善显著
报告针对“双减”政策对中小学生睡眠的影响进行了专题分析,梳理了影响中小学生睡眠的主要因素,分析“双减”政策实施后中小学生的睡眠状。据最新调研显示,“双减”政策后7成中小学生家长表示孩子睡眠质量改善,6成家长表示孩子上床时间提前。
报告显示,“双减”政策实施前我国中小学生睡眠普遍不足,且随着年级升高,睡眠问题发生率也会相应上升。针对北京某城区3~5年级学生抽样调查显示,只有27.83%的小学生每天能保证10小时睡眠;另一项针对北京市4~6年级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88.47%的小学生存在睡眠不足问题,其中重度不足占14.55%;类似地,上海地区有93%的小学生每天平均睡眠时长不足、睡眠质量不良的发生率高。
在“双减”政策实施后,61.53%的中小学生家长表示孩子上床时间提前了,其中,小学生家长表示孩子上床时间提前的比例为64.19%,初中生家长表示孩子上床时间提前的比例为51.82%;有69.98%的中小学生家长表示孩子睡眠质量有所改善,其中,小学生家长表示孩子睡眠质量有所改善的比例为71.18%,初中生家长表示孩子睡眠质量有所改善的比例为65.58%。
但是,仍然有50.48%和37.77%的中小学生家长表示孩子在工作日和周末/休息日每天的平均睡眠时长仍然无法达到8小时。这些数据说明,双减政策对中小学生睡眠问题的改善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依然值得教育者和社会各界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