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睡眠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u0001u0001睡u0001
TUhjnbcbe - 2025/6/25 17:05:00

晚上八点就上床睡觉,是不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人说“早睡早起身体好”,但也有人怀疑:睡得太早,反而可能影响寿命。

年发表的一项涉及21个国家、超过11万人的大型研究,就揭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现象:睡得太早,可能真的和更短的寿命有关。

这个研究结果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逻辑?是不是我们理解的“早睡”出了问题?又该如何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作息节奏?

这篇文章将带你一探究竟。

睡得越早越好吗?研究数据给出不同答案

这项研究发表在《SleepHealth》杂志上,由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牵头,追踪了来自亚洲、欧洲、非洲和美洲21个国家的超过11万人,平均随访时间长达9.4年。

研究人员分析了这些人每天的入睡时间、睡眠时长、健康状况以及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晚上8点之前入睡的人,死亡风险明显高于晚上10点到11点之间入睡的人。也就是说,那些“过早睡觉”者,不仅没有更健康,反而可能更早离开人世。

听上去有点颠覆常识,但科学研究往往就是这样挑战直觉的。研究还指出,最佳入睡时间在晚上10点到11点之间,这个时间段入睡的人,心血管疾病风险最低,整体死亡率也最低。

为什么睡得早反而更危险?

从表面看,早睡似乎是种好习惯,那为什么反而更容易影响寿命?

睡得太早可能并不是“主动健康”的表现,而是某些潜在健康问题的征兆。

研究发现,很多晚上8点前就上床的人,其实白天已经精力不济,常常伴随慢性疲劳、低血压、抑郁症状,甚至是心脏功能减退。他们睡得早,并不是因为生活规律,而是身体实在撑不住了。

过早入睡容易打乱生物钟。我们体内的生物节律并不是24小时均匀分布的,而是受到光照、社交活动、饮食时间等因素的调节。

如果你在天还没黑透就睡觉,体内褪黑素还没分泌,反而容易陷入“假睡眠”状态,睡得浅、易醒,第二天更疲惫。

这类人往往也在凌晨三四点就醒了,所谓“早睡早起”其实成了“早睡早醒”,但醒得太早又不符合身体的修复节奏。这种长期打破自然节律的行为,与代谢紊乱、血糖波动、免疫力下降都有关系。

从“入睡时间”看健康,不是越早越好

这项研究的核心结论之一就是:入睡时间对健康的影响,比很多人想象的还要大。

在这11万人的样本中,那些在晚上10点到11点之间入睡的人,死亡率最低。如果睡得太晚,比如凌晨1点后才睡,风险也会上升。但最令人意外的是,睡得最早的人,死亡率和睡得最晚的人差不多高。

这说明,真正影响健康的,不止是“睡多久”,而是“几点睡”。如果一个人总是晚上7点半就睡,可能意味着白天缺乏活动、精神状态差、甚至存在潜在的疾病,比如慢性心衰、贫血或甲状腺功能减退。

这些人往往也缺少社交活动、日照时间少、饮食摄入时间紊乱,这些因素都和寿命缩短有关。

那我们该几点睡觉才最合适?

如果你习惯晚上10点半左右上床,不用太担心,这大致就是研究中发现的“黄金入睡时间段”。

但如果你每晚8点就困到不行,可能要留意一下自己白天的精神状态和身体信号。是不是总觉得没力气?是不是最近心跳变慢、头脑不清醒?这些都有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睡觉时间并不是越早越好,而是要顺应你自己的生物节律。如果你白天精神充沛、晚上10点前后自然犯困、早上能自然醒来,那么你基本上处于一个比较好的作息状态。

但如果你每天都在“强迫自己早睡”,反而失眠、烦躁、醒得早,那你可能就需要重新调整节奏了。可以试着推迟一点入睡时间,比如晚餐后散个步、听点轻音乐、让身体自然进入放松状态。

睡眠不是越多越保险,关键是“质量”与“节律”

除了时间点外,睡眠质量和节律稳定性也是决定寿命的重要因素。

有些人虽然每天都睡9个小时,但睡得断断续续、老是做梦、半夜醒来上厕所好几次,这种睡眠并不比每天睡7小时但深睡状态好的人来得健康。

研究还发现,睡眠时间波动大的人,心血管疾病风险也更高。比如周末补觉,平时熬夜,这种“睡眠打补丁”的方式,会打乱生物钟,增加代谢负担,让内分泌系统长期处于紊乱状态。

最理想的状态是,每天睡眠时间相对固定,入睡时间不要太早也不要太晚,大致维持在晚上10点到11点之间。这种稳定节律的作息,能让身体各项功能进入良性循环:褪黑素按时分泌,肝脏准时排毒,免疫系统也能正常工作。

睡眠节律也和年龄、工作、生活方式有关。年轻人可能晚上11点后才犯困,老年人可能9点就想睡觉。如果你感觉自己的状态良好,不强迫改变也没必要。

但如果你是那种每天一过7点就开始犯困,半夜三点就醒,那你可能要警惕身体是不是有点“不对劲”了。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

1
查看完整版本: u0001u0001睡u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