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参考文献:
[1]失眠症数字疗法的中国专家共识写作组等《中华医学杂志》年卷09期
[2]李京蔓房宁汪欣《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年59卷07期
[]王途之刘雅茜陈鹏飞等《中国全科医学》年27卷5期
[4]吕洞宾肖泽萍张毓等《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年卷01期
我家隔壁住着张大爷,他以前睡眠特别差。晚上早早爬上床,满心期待睡个好觉,结果却不尽人意。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眼睛直勾勾盯着天花板,就是难以入睡。好不容易迷糊着了,大半夜又突然醒来,只能干瞪眼熬到天亮。
第二天,张大爷整个人没精打采,走路慢悠悠的,干啥都提不起劲,脾气还变得特别暴躁,一点就着。像张大爷这样睡眠不好的老人,生活里并不少见。
老年人睡眠现状不乐观《中国睡眠研究报告()》显示,年我国居民每天平均睡眠时长才7.06小时左右,约65%的人实际睡觉时间不足8小时,能睡够8小时以上的人仅7.97%左右。老年人的睡眠情况更不乐观。《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指出,年纪越大,被睡眠问题困扰的人越多,65岁及以上老人,有睡眠困扰的比例高达7.7%。
身体老化影响睡眠人上了年纪,身体机能衰退,睡眠调节功能也不例外。从生理角度看,随着年龄增长,松果体功能变差,分泌的褪黑素减少0%-50%左右。褪黑素少了,睡眠时间缩短,入睡困难,早上还易醒。而且,老年人睡眠结构变化大,深度睡眠时间大幅减少。50岁之后,每过10年,深度睡眠时间大概减少15%,60岁以上,深睡眠时间占比不到10%,75岁左右基本没深睡眠了。
慢性病“捣乱”睡眠除了身体老化,各种慢性病也是老年人睡眠不好的重要原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病在老年人中很常见。这些病带来的疼痛、呼吸不畅、起夜次数多等不适,直接影响睡眠。长期治疗和吃药,还会让老人产生心理负担,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睡眠质量更差。
药物副作用扰眠有些老年人因基础疾病需长期吃药,部分药物有副作用,会影响睡眠。像糖皮质激素、部分精神类药物等,吃了可能出现失眠、多梦等问题,打乱睡眠节奏。吃多种药的老年患者,最好问问医生能否调整用药时间或换药。
心理因素不可忽视心理因素对老年人睡眠影响也不小。老年人心思细腻,更容易孤独寂寞。老伴离世、子女不在身边、家庭关系不和谐、经济有压力等,都可能让老人情绪低落。就像赵爷爷,老伴去世后,每晚孤独感袭来,躺在床上满脑子都是往事,根本睡不着。
不良习惯惹的祸一些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影响睡眠。比如,有些老人白天打瞌睡、睡觉太晚、睡前喝酒喝茶或喝太多水,长时间玩手机、看电视等,都会打乱睡眠节奏,导致失眠。而且,老年人退休后生活节奏变了,活动量减少,白天没怎么活动,晚上也不容易睡好。
“8小时睡眠论”不靠谱“8小时睡眠论”并不适用于老年人。有研究发现,60岁以上老人,每晚睡5到7小时,认知功能、情绪状态和整体健康水平,比强迫自己睡够8小时的老人更好。因为老年人睡眠模式改变,晚上易醒,强迫自己睡够8小时,反而会因焦虑影响睡眠质量。
从生活习惯入手改善规律作息对老年人很重要。每天固定时间上床睡觉、起床,养成稳定生物钟。白天适当活动,如散步、做家务等,但活动别太剧烈,睡前尽量别活动。孙爷爷每天坚持散步45分钟左右,睡眠质量就比同龄人好。午睡对老年人是“双刃剑”,控制好时间很关键,建议控制在20到0分钟,最好别在午后点之后午睡。
打造优质睡眠环境睡眠环境对老年人睡眠质量影响很大。安静、黑暗、凉爽又舒适的卧室环境,能让老人更快入睡。卧室温度保持在20℃左右。选床品要注重舒适透气,床垫、枕头不合适会影响睡眠。减少卧室夜间灯光,保持安静。
做好心理调节助眠心理调节也是提高老年人睡眠质量的关键。老年人要正确看待偶尔的失眠,别太焦虑。睡不着时,可以起来看书、听舒缓音乐放松。家人也要多关心老人,陪他们聊天,排解负面情绪。
警惕疾病引发的睡眠问题不过,有些睡眠问题可能是严重疾病的信号。比如,老人晚上睡觉频繁呼吸暂停、打鼾严重、早上血压突然升高,可能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要是老人长期失眠且调理无效,可能有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医院检查。
老年人的睡眠质量至关重要,不能再用“8小时睡眠论”衡量。子女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