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系列报道之二
中国网心理中国8月10日讯(记者苏向东)我国第三本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发布。其中分报告《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约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高于成年群体,需要进行有效干预和及时调整;多子女家庭中排行老三或更小的青少年有更多抑郁、孤独、手机成瘾问题。
约14.8%的青少年存在抑郁风险,高于成年群体
抑郁是青少年最为多见的一种心理健康问题,是自杀的重要风险因素,会对青少年的认知、社交、学业等多方面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此次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报告对全国范围内超过3万名青少年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
报告显示,约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其中4.0%的青少年属于重度抑郁风险群体,10.8%的青少年属于轻度抑郁风险群体,相比年的抑郁风险检出率(19.0%)有所下降。调查还显示,女生相对男生有更高的抑郁、孤独得分。
缺少父母陪伴更容易抑郁、手机成瘾
四成左右青少年感到缺少伙伴、被冷落
家庭因素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密切相关。报告显示,住校、父母外出工作、多子女家庭中,排行老三或更小的青少年有更多抑郁、孤独、手机成瘾问题;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不和睦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风险更高。总体上,抑郁、孤独、手机成瘾得分有随着年级增长而升高的趋势。
孤独是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是个体社会关系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负性情绪体验。总体上四成左右的青少年有时或经常感到缺少伙伴、被冷落或与别人是隔绝的。
进一步从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进行的分析表明,内在状态不佳,如低生命意义感、高空虚感与青少年更高的抑郁、孤独和手机成瘾相关;相对同龄人,青春期过早或过晚启动都可能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结构、父母的养育风格和父母关系均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同属于严厉养育风格(严父严母)的青少年抑郁风险检出率最高,达22.8%。
西部或农村户口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总体更低
地区与户口所在地作为心理健康的远端环境因素,在报告中也显示出一些小效应的影响。在控制了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经济状况)后,不同地区、不同户口所在地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得分仍存在显著差异。
从地区上看,西部地区青少年的抑郁、孤独、手机成瘾得分均略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的青少年。
户口所在地方面,农村户口的青少年的抑郁、孤独、手机成瘾得分均略高于城镇户口的青少年。不过这些差异的效应均较小。
充足的运动和睡眠
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睡眠和运动与大脑发育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报告显示,相较于年,青少年的睡眠不足状况有所好转,但睡眠时长达到教育部倡导的学生睡眠时间的青少年仍是少数,青少年的睡眠状况仍有待改善。
此外,更充足的睡眠和运动量有助于降低青少年的抑郁、孤独和手机成瘾。报告提示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