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各位爸爸妈妈们这个国庆带娃出门了吗?在经历了3天看山是人,看水还是人的观光体验之后,ken爹总算可以回家了。
本打算好好补个觉,修复下疲惫的身心时,一声高亢的啼哭打破了夜的寂静。邻居家刚刚出生的小宝宝又夜醒了......
宝宝出生的前两个月,容易出现睡眠颠倒的情况。表现就是白天睡眠时间很长,醒来次数很少,但晚上却频繁夜醒。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要考虑孩子是否是昼夜颠倒了。
新生儿一般全天睡眠时间为17-18个小时,其中白天睡眠时间短,会频繁醒来吃奶。
如果小宝宝白天能一觉睡上两个小时甚至更多,晚上却总是不到一小时就醒了,家长就要考虑为宝宝调整了。
Ken爹总结了一下,如果你家的小宝宝也出现了相关问题,很可能是下面这3件事没做对:
1.宝宝夜里睡不长,可能是家长“过分”关照
小宝宝出生后,我们都希望能把最好的爱给他,却不知,有时候过于娇惯宠爱宝宝也是造成他睡眠问题的罪魁祸首。
宝宝每次睡醒之后,刚一开始哭,家长就心疼不已,赶紧抱起来连哄带摇,时间一长,宝宝形成依赖,就会养成要家长抱睡的坏习惯,只要一放到床上,宝宝就会哭得更大声,这时家长就又会抱起孩子,从而强化孩子的这个行为,导致之后只要宝宝挨床就哭的毛病。
这时,只要孩子没有病理性的原因,吃饱喝足,尿片干爽,家长就要“狠狠心”,放任他去哭,等宝宝哭一会发现没有人抱,就会逐渐淡化哭和抱之间的联系。
2.宝宝睡眠昼夜颠倒
有的宝宝白天睡眠时间过长,就会造成晚上睡得不实在,总醒来。这个属于孩子的睡眠昼夜颠倒,生物钟没有调整好,家长要做的就是,在白天尽可能多的和宝宝交流玩耍,消耗体能,从而保证夜间的良好睡眠。
一般对于4个月左右的小宝宝来讲,白天睡2-3小时,晚上保证持续5-6小时的睡眠比较合理。
3.夜间喂奶过于频繁
对于3个月以前的小宝宝来说,我们倡导按需喂养,因为3个月之前的宝宝由于大脑皮层发育还不成熟,还没有完全形成昼醒夜眠的生物钟,同时,这个阶段的宝宝胃容量小,再加上母乳消化快,所以宝宝很容易饥饿。
但是宝宝4个月之后,逐渐形成睡眠规律,就要适当的延长夜间吃奶的间隔,从3-3.5个小时逐渐延长喂奶时间,从而保证宝宝拥有一个良好的睡眠质量。
许多新手爸妈都会遇上婴儿的睡眠时间昼夜颠倒的问题,宝宝白天睡得多,而夜间却没有睡意。
这是一个较普遍的问题,因为婴儿毕竟不太在乎是白天还是黑夜,只要自己有奶吃,被窝暖和,有人陪他,他就心满意足了。反正在母亲肚里的时候总是黑暗的,根本不需要适应昼夜循环的不同要求。
对于不同情况的宝宝要不同对待,但总的来说,让宝宝睡得安稳,爸爸妈妈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4.帮助宝宝形成睡眠生物钟
白天可以逐渐减少或者缩短宝宝的睡眠时间,多陪宝宝玩耍;如果白天睡的话,每次就让他睡个15分钟,就叫醒他,跟他玩。最好在下午5点—晚上9点不要让他睡。晚上9点后再让他上床睡觉。
5.控制卧室的光与声
用光与声音来促进宝宝生物钟的形成,通过光亮、黑暗的对比让宝宝感受白天与黑夜,醒着与睡着的区别。
有的人以为把窗帘拉上、房间越黑,宝宝就会睡的越好。实际造成的后果是,更容易造成宝宝分不清楚白天和黑夜,最后导致夜间睡小觉白天睡长觉。
日夜有别的睡眠环境非常重要,根据宝宝的感官处理能力调整睡眠环境,可以有效的预防日夜颠倒和白天睡眠不踏实,如果条件允许,您可以预约您附近的育婴顾问帮您检查宝宝的居住环境并给出调整建议。
6.增加户外活动时间
充足的自然光照能够促进宝宝褪黑素的分泌,而褪黑素是日夜生物钟形成的最重要的因素。
中国传统的月子会要求产妇和新生儿都不能外出见风,很多宝宝满月前甚至一些地区三个月前都没出过门,缺乏自然光照导致宝宝的褪黑素分泌不足,进而影响生物钟的形成。如果养育方式得当,大部分宝宝在出生6周时形成日夜节律的生物钟。
白天增加宝宝的运动,有助于宝宝启动“活动模式”。
宝宝的大脑存在两种模式,即“睡眠模式”和“活动模式”。如果白天清醒的时候,宝宝没什么事情可做只是安静的躺在那里,这样和夜晚的区别不是很大,不利于他们的大脑启动“活动模式”。
陪睡的妈妈真的太辛苦了,常常因为一点动静就醒了。是不是该喂奶了,是不是尿床了,是不是不舒服了?是不是热了?是不是......宝宝的睡眠问题,绝不可能总一篇文章能解决。
都知道哄孩子睡觉是项艰巨的任务,愿你在陪睡的路上披荆斩棘,早日看到解脱的曙光。
-END-
∶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