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睡眠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小儿难养叮您的专属ldquo小
TUhjnbcbe - 2021/4/14 21:57:00
北京哪个治疗白癜风医院比较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叮!您的专属

“小磨人精”已上线

“我不要你!”

如果说果姐是传说中的“天使宝宝”,乔弟应该就是“作天作地”的高需求宝宝。

自打满三周岁,乔弟的脾气是越来越不可捉摸,用他自己的话就是:我现在已经很暴躁了!然而,我们往往还没有弄清楚状况,乔弟就突然爆发:我不要你!!然后,一发不可收拾。

进入“HorribleThree”的乔弟,爆发时的攻击力堪比奥特曼的爆裂形态,谁靠近谁挨打,下手毫不留情,而且听不进任何话,完全沉浸在崩溃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起初,我还天真地想要用之前的法子应对,结果被乔弟“一巴掌”拍醒,是货真价实的巴掌。随着这样的状况出现得越来越频繁,老母亲被逼得不得不翻出孙瑞雪的《捕捉儿童敏感期》,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读罢,书中写到的3-4岁年龄段幼儿的表现,到底是给了我一些慰藉和底气,因为乔弟几乎全中。

虽然凭借对一两本书的粗浅理解尚不能读懂这个小人儿,但老母亲挨过的“铁砂掌”和“无影脚”不能白受。来来来,小本本拿出来,且让我细细记上一笔。毕竟,长路漫漫,有你小子还的时候。

执拗且“完美”

“妈妈!不对!这个不对!”

有段时间,乔弟跟水果较上了劲。

比如,吃砂糖橘。以前都是姥爷给剥好,现在必须是自个儿剥皮儿,别人代劳坚决不吃,否则大喊:扔到地下!并且剥出来的橘子必须是完整的,但砂糖橘剥开却又非常容易散掉,乔弟不依不饶:妈妈,这不对,把它合起来,我要合起来!

又比如,吃香蕉。以往,姥爷出于安全考虑,都会给剥完皮儿,把香蕉切成小块放到碗里再给乔弟。现在连从香蕉的哪头开始剥皮都一定要按照自己的顺序来,如若再当着他的面儿给掰断了,那对他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扔到地下!我不要!让它长回去!”

再比如,吃草莓。寒假在家正是吃草莓的季节,每回吃草莓前,我都会用盐水浸泡。草莓是非常容易“受伤”的水果,盐水泡过后,难免表面会有发软发白的地方。有一回被乔弟发现了,立刻举起来示意我:妈妈,这个不完整了!他还要再说,我连忙麻溜儿地给他换了个新的。

诸如此类的情况,不胜枚举。当我好像渐渐摸清他的套路的时候,却又总是会出现新的状况。乔弟在意的点渐渐从实物上,转移到情境和情感体验上。

比如说,某天乔弟好不容易能心情还算不错地、自己走着进幼儿园了,这个时候一不小心,“啪嗒”栽了个跟头,老母亲前期铺垫工作全部玩完儿。搁平时,自己爬起来拍拍手也就没事了,但是这个跟头摔在了他上幼儿园的路上,完全破坏了他的预期,一秒打回原形。原地躺倒,一面愤怒地说:你们把我落下吧!

起初遇到这种时候,我很是头疼。就像我开头说的那样,在乔弟情绪崩溃的时候,真是谁靠近谁挨打,真打啊,他手劲儿还不小。可是这个时候老母亲不上谁上呢?我只能硬着头皮上啊。

在家里的话,我会先把乔弟带到另外一个房间,把门关上,陪他“静静”(度过最先的崩溃期)。等他慢慢能安静下来,我再试图跟他找出“爆发点”,当然能不能找到全凭感觉、全看缘分。不过次数多了,也能猜中十之七八吧。最后,当然就是一遍遍地重复“发泄情绪可以,但打人是不对的、是不可以做的”、“下次遇到这种情况,你可以这样说……”。老实说,这样处理到底有没有用,我自己心里也没底,还是说我只是聊了个“寂寞”,也说不定。

在外面的话,我们一般会带他迅速撤离现场,找一个人少的地方,再重复以上步骤。

其实,注意观察乔弟要想理解他并不难,难的是,在一次次看似相同却又有所不同的突发事件中,如何变通地去解决问题,才能得到我们彼此都比较满意的结果。

温柔又“暴力”

“妈妈,你烧成灰吧!”

在我看来,乔弟的语言能力发育远不如果姐,所以当我看到上学期期末乔弟捧了个“语言之星”的奖状回来,我是有些诧异的。后来在跟乔弟班主任交流的时候,他的老师又再一次提到乔弟语言表达能力不错,而且思路也比较清晰。这个时候我才意识到,可能是因为果姐的“光环”太强大,我往往就忽视了乔弟在语言方面的进步与变化。

回想起来,乔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也会抱着我的脖子,亲昵地一声声喊着:妈妈!妈妈!妈咪!妈咪!(脑补一下,奶娃娃撒娇的声音)。

遇到问题,我们一起“探讨”的时候,乔弟也会一本正经地提出自己“不太成熟”的“建议”,末了,还会附加一句:你觉得呢?妈妈!又或妈妈,你说对不对呀?

在外面碰见人,甭管认识的不认识,大声地冲人家:你好呀!你好呀!有时候别人不理他,他还一直跟着人家后面喊,大有不得到回应不罢休的架势,颇有“老母亲”当年的“风范”。

寒假在家的时候,每天清晨五六点钟到七点钟左右,这段时间只有我跟乔弟起床,这是我俩的独处时光,乔弟摆弄他的“车队”和乐高,我铺上瑜伽垫开始做运动。

虽各干各事,但“思想上的交流”不能断,乔弟热衷于天马行空地编故事,给自己的玩具创设各样的情境,一边玩一边嘴巴就没闲下来过,自个儿说不带劲,还要老母亲配合着说、配合着演。我也是在此期间见识了他“语言之星”的风采。

这么一来一往的时候多了,我发现对于乔弟的“需求”只要及时回应,乔弟真的可以情绪稳定地玩上很久,所以“及时介入”也十分有必要。

然,温柔起来如春风拂面,变起脸来又丝毫不讲情面。

今年元旦期间,我跟娃爸带上他俩回老家扫墓,第一次去墓地的乔弟十分好奇,问了许多关于“死亡”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人为什么会死”“人死了去哪里了”“人死了都烧成灰了吗”“爸爸妈妈也会死吗”,开启“十万个为什么”模式。

好像从那天起,乔弟仿佛发现了“新大陆”,似乎感受到“死”是一个很有力量的字,并将它运用到任何让他失望、愤怒、伤心的人或事上去。于是乎,“你死吧!”“你烧成灰吧!”有一段时间成为乔弟“失控”时的高频词。如果我们反应强烈,他就愈加去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儿难养叮您的专属ldquo小